今年5月,藏家們用紮實的拍賣成績,證明了業界對於趙無極作品在過世後價格將穩中有升的猜測。而且這個價格在其福地——香港佳士得專場中産生,又具備了別樣的意義。
“趙無極賣瘋了”
“趙無極賣瘋了。”這是參與了香港佳士得2013年春拍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後的眾多媒體和買家的感嘆。這場拍賣中分為4個場次,延續近年佳士得推廣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主題,最高成交價Top 10中,有5個席位是趙無極的,其中創作于1956 到1957年間的《水之音》以3291萬港元成交,成為全場夜拍的最高成交價第二位。
從趙無極歷年的拍賣記錄可見,香港佳士得可以説是他的主場。雖然如今其最高成交價的作品在2011年被在香港蘇富比上拍的《10.1.68》以6898萬港元刷新。但是業界普遍認為,這是一件趙無極作品拍賣中的“特例”。
因為如果按照趙無極的價格趨勢,《10.1.68》並不是趙無極最為出色之作。後來隨著該作品的買家,代泰山文交所舉牌的任春霞因拖欠該幅作品的貨款被香港蘇富比告上了法庭,更顯得這幅作品背後的問題。
因此位居第二名,于2008年在香港佳士得以4546萬港元成交的《Hommmage(向杜甫致敬)》,一直被視為趙無極價格的一個標桿。香港佳士得也佔據了趙無極最高成交價作品前十中的八席。
畫廊把眼光開始轉向海外
佳士得對於趙無極的梳理也是奠定了其市場基礎的重要基石。趙無極的作品最早在1985年出現在拍場。當時其作品平均成交價格為1471美元。而其真正在拍賣場上引人關注與台灣一級市場密切相關。
上世紀80到90年代初期是台灣藝術市場的黃金時期。畫廊是台灣市場的中堅力量,由於競爭激烈,畫廊已經很難獨立代理到台灣本土的藝術家,即便是成功代理,利潤也被攤得稀薄。於是他們把眼光開始轉向海外,趙無極作為“海外華人油畫”板塊的重要成員之一,很快就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在一級市場的帶動下,1993年,佳士得赴臺開設了專場,經營早期海外華人畫家作品,趙無極便開始成為其中重要的一員。2001年,佳士得將台灣的西畫拍賣移至香港,並設立了“二十世紀華人藝術”板塊,主打大陸和海外華人作品,趙無極又成為該板塊的重要成員。
此時,佳士得國際董事、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品部主管張丁元便成為了其中重要的推動力量。張丁元在2001年進入香港佳士得。他在入主香港佳士得前,曾與帝門藝術中心、新時代畫廊等台灣藝術機構合作。而台北帝門藝術中心、大未來畫廊以及新時代畫廊是最早蒐集、經營趙無極作品的畫廊,市場上流通的趙無極作品,大部分曾經過他們的手。
趙無極首次個人拍賣專場
如前文提及的《Hommmage(向杜甫致敬)》就是由大未來畫廊負責人耿桂英1992年從法國購回的。而且台灣具有一批對趙無極十分推崇的藏家,如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富邦集團蔡明興、翁美慧夫婦等,幾乎每次趙無極作品的上拍,總能在現場看到他們的身影。因此張丁元在台灣一級市場越發低迷的21世紀,在香港接棒推廣趙無極,可以説是既是商業考慮,也是對於台灣市場過往輝煌的一種反饋。
張丁元在2010年春拍推出“大師的誕生——成就中國藝術現代復興的趙無極”專場,這是趙無極首次的個人拍賣專場。拍賣作品來自瑞士、法國、美國、英國、亞洲等不同地區的藏家,從1950年代涵蓋至2000年跨越50年的各時期代表作都有呈現。
雖然佳士得對於趙無極的推動並沒有其對安迪·沃霍爾作品進行網上拍賣、專題展覽、私人洽購等多管齊下,不過這是由於趙無極作品的稀缺所致。據統計,從1985年開始有趙無極作品送拍開始,歷年來趙無極作品的送拍量從沒有超過100件。而且作品重復送拍率僅為18%。可想而知,當年佳士得趙無極專場組織的難度之大。在如此用心的經營下,怪不得香港佳士得能成為趙無極的福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