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佳士得與蘇富比的中國佈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13 10:22:44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2012年9月,蘇富比集團和北京歌華美術公司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合資成立了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並舉行首場拍賣。 圖/CFP   

2012年9月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首場拍賣

近幾年,中國內地收藏家和買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一擲千金的豪氣將內地藝術品市場提升到了其他市場望塵莫及的水準。對未來的預期,讓外資勢必兵臨城下,或許一場藝術品拍賣市場統治力的再分配也將由此拉開。

瞄準中國內地市場已久,蘇富比[微網志]和佳士得[微網志]終於在今年春拍季完成了中國佈局。佳士得4月9日宣佈獲得佳士得(上海)公司的營業執照,成為內地首家獨資國際藝術品拍賣行。就在三天前(4月6日),佳士得的競爭對手蘇富比也宣佈去年與北京歌華美術公司合資經營的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任命中國拍賣市場老將溫桂華為公司總裁。

蘇富比 先出奇招,試水內地保稅拍賣

蘇富比的中國之路或許早在40多年前便已播下種子。

上世紀70年代,倫敦和紐約成為全球兩大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之後,蘇富比決議開拓亞洲市場。1969年,蘇富比在東京嘗試舉辦了一次拍賣會,這時,連卡佛的何鄧菊如向朱湯生提出在香港合作的建議。朱湯生的全名是朱利安·湯普森,作為蘇富比前亞洲區主席,他是亞洲地區藝術品拍賣的重要推動者。

在朱湯生的説服下,倫敦總部同意在香港成立拍賣公司。1973年香港蘇富比的成立在今天看來具有標誌性意義。當年11月16日在文華酒店香港蘇富比舉行了第一次古董拍賣,朱湯生是當時的拍賣官。而當年的香港第一槌也被永久定格,載入了蘇富比的史冊。

此後,朱湯生成為蘇富比歷史上第一個亞洲總裁,他花了更多的時間來建立遠東市場。中國內地也是他所布的亞洲棋局中的一步。只是在當時,內地市場的重要性還未顯現。

事實上,蘇富比對內地的試探開始於1988年。當年,蘇富比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了“拯救長城威尼斯義務拍賣”。

但,這樣的試水並未能改變人們對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印象。

20多年前,按照1982年11月19日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文物不是商品。私人收藏的文物,除了送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購,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經營文物收購業務。

不過禁錮的文物藝術品市場很快被1992年北京國際藝術品拍賣會打破。

幾乎是同時,中國嘉德[微網志]創始人陳東升也在醞釀創辦拍賣公司。1993年5月18日,中國嘉德國際文化珍品拍賣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次年3月在北京舉行首屆大型春拍。1993年6月上海朵雲軒藝術品拍賣公司舉行首屆中國書畫拍賣會。

自此,中國內地的文物藝術品收藏建立起了市場力量。

在內地拍賣市場力量逐漸壯大的20餘年中,作為外資的蘇富比雖然受限于外資不能參與文物拍賣的法規限制,而無法直接在內地進行拍賣,但它並不缺席于內地拍賣。1994年,蘇富比便在上海設立代表處,並於1995年起在中國內地舉行拍賣預展。2007年,北京代表處也正式建立。

誰曾料想,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在2009年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年,中國書畫拍賣的世界紀錄三度被打破,首次出現億元拍品,此後又有三件拍品接連過億。內地藝術品億元時代的到來,也是資本時代的到來。在資本的狂轟亂炸之下,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也自2010年以來趕英超美,躍居全球第一。

這樣的“錢景”足夠令蘇富比再度蠢蠢欲動,完善在內地的佈局,真正搶食到內地市場的一塊蛋糕。

為此,蘇富比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在尋找機會。終於,北京時間2012年9月6日下午,蘇富比的內地奇招亮相了。當天,蘇富比上市集團在紐交所披露:蘇富比集團和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旗下的北京歌華美術公司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合資成立了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此次“聯姻”雙方共同出資1000萬元人民幣註冊,香港蘇富比佔80%,歌華美術公司佔20%,新家則是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內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

而早在兩天前,香港蘇富比在北京舉行2012秋拍預展時,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對於這一事宜還刻意隱而不談,反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訴苦:“比較遺憾的是,中國嘉德、保利進香港很容易,今天來了,明天就能舉行拍賣。但海外拍賣公司要進內地則很困難了。”

即使再困難,內地之行仍然是必不可少,“最近幾年中國市場已經超過歐美,來自中國內地的藏家數量增長得非常快。五六年前內地藏家佔我們生意的4%-5%,而現在已經是30%-40%,”程壽康還指出,歌華在天竺保稅區的運營權也正好解決了蘇富比進軍內地以後有關關稅問題,“我們認為這是進軍內地的好時機。”

正值香港蘇富比4月春拍之際,其又宣佈原北京翰海拍賣老總溫桂華女士出任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總裁,柴寧先生出任當代亞洲藝術及二十世紀中國藝術資深專家。在業內看來,儘管拍賣界老將溫桂華的專業是瓷器,但縱橫拍場多年,她的加盟有助於蘇富比很快地建立內地藏家的人脈網路。

佳士得 後發制人,成內地首家獨資公司

就在業內被蘇富比(北京)拍賣的新人事關係所吸引時,佳士得突然于4月9日宣佈獲得了佳士得(上海)公司的營業執照,為此佳士得成為內地首家獨資國際藝術品拍賣行。這在當天成為業內的爆炸性新聞。

僅比蘇富比晚22年的佳士得也已有200餘年歷史。在全球戰略佈局上,與蘇富比無出左右。

早在40年前,佳士得就在香港設立辦公室。當時僅僅是為了在香港發掘藝術品,然後將其拿到倫敦及紐約去拍賣以及客戶聯絡。當蘇富比于1973年挺進香港13年後,佳士得也發起了攻勢,于1986年在香港舉行首場拍賣。此後,佳士得當時的全球首席執行官克裏斯托弗·戴威治對內地市場興起反應迅捷,積極籌劃設立上海代表處。

佳士得分別於1994年和1996年在上海和北京設立了代表處,是第一家在中國內地設立代表處的國際拍賣公司,而如何在內地佈局也成了其亞洲業務的主要內容。

2005年佳士得通過授權北京永樂國際拍賣[微網志]有限公司使用“佳士得”商標,更是被業內視為在當時政策法規不允許外資介入情況下,佳士得的一種策略。

佳士得中國區執行董事蔡金青告訴記者,2005年時,佳士得授權永樂使用“佳士得”商標權在內地開展拍賣業務,成為在內地舉行拍賣的第一家國際拍賣公司,並且為永樂提供佳士得聞名於世的專業資質和標準。

對此,北京永樂總經理董軍[微網志]也告訴記者,“對佳士得來説,授權永樂使用商標,戰略意義遠大於商業意義。”

儘管在業內看來,永樂對北京藝術品拍賣市場震動並不大,但在蔡金青看來,借助永樂,在過去八年的合作中佳士得得以了解中國藝術市場以及中國藏家的需求。

但真正進入內地市場,分得內地市場一杯羹,應該是佳士得、蘇富比這兩大拍賣大鱷共同的夢想。

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高逸龍于2012年秋拍時指出,在2009年11月份,佳士得全球CEO對他來亞洲工作有三項委任狀,其中一項主要的任務是,“我們試著在摸索通往內地這個‘禁區’的‘鑰匙’,並試圖在內地舉辦拍賣。當然,我們還不夠幸運,還沒有找到開這把‘鎖’的‘鑰匙’。”

正如蘇富比和佳士得在美國、法國等地的競爭一樣,蘇富比在內地成立合資公司後,佳士得也不甘落後。

4月9日,佳士得對外公佈其獲得了佳士得(上海)公司的營業執照,以獨資形式、獨立開展拍賣拓展內地市場,佳士得也成為內地首家獨資國際拍賣行。“我們在對中國市場有所積累的經驗上,現在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蔡金青稱。

而半個多月後,當法國皮諾家族在北京宣佈,將向中方無償捐贈圓明園十二生肖青銅獸首中的鼠首和兔首時,業內也更為清楚地看到了佳士得進軍內地的種種努力。因佳士得即為皮諾家族的産業。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