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市場多重要? 蘇富比曲線挽救市場頹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13 10:08:18 | 文章來源: 21世紀商業

看看他們近期的舉動就知道了:4月9日,佳士得宣佈成為首家在中國獲得拍賣執照的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佳士得將此稱作“247年曆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而3天前,蘇富比也在2013年香港春拍期間宣佈高層人事調整,並強調自己是“第一家可以在中國境內任何地方營商的國際藝術拍賣行”。

2013年,恰逢蘇富比進入亞洲40週年,蘇富比的大動作肯定不會少。早前,歐洲著名的博覽會品牌TEFAF也與蘇富比達成了合作意向,TEFAF的主席本。傑森在3月底宣佈,將與蘇富比聯手將世界一流的藝術博覽會帶入中國大陸。

與佳士得不同,蘇富比走的是“曲線救國”的路線,去年9月,蘇富比與北京歌華美術公司合資成立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並隨即在中華世紀壇舉行象徵性的單品首拍。可以看出,蘇富比早已定制好了“進駐內地的藍圖”,從設立“蘇富比藝術空間”夯實香港拍場號召力,到開拓成都等內地二線城市舉辦預展,再到成立合資公司取得內地拍賣資質,所有動作都曾在短短一年內部署完成。

這些新聞連接起來讓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蘇富比向大陸進軍的信心。但蘇富比的良苦用心的背後,卻是2012年的慘澹經營,特別是在亞洲和中國市場。據彭博報道,2012年蘇富比賣出價值共54億美元的藝術品,比去年下降7%,而它的老對手佳士得則賣出了63億美元的藝術品,業績比2011年提升了10%。

儘管拍賣行都在積極拓展私人藝術品銷售業務,也獲得了不錯的業績,但這些都無法彌補亞洲經濟放緩所帶來的衝擊,特別是中國買家購買力的下降。這也是蘇富比在2012年業績下滑如此之大的主因。去年,蘇富比銷售了5.9億美元中國藝術品,銷售額下降了39%之多。佳士得情況則沒有那麼糟糕,但其在香港的藝術品銷售額也下降了16%。

除了亞洲市場的不景氣外,蘇富比利潤下降還與拍賣行之間激烈的競爭相關:優質的買家資源。在這個“傑作為王”的行業裏,所有人都在努力爭取獲得大師級作品的委託權。去年,佳士得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蘇富比更好——據統計,佳士得拍出的一千萬美元以上的作品為49件,蘇富比為35件(儘管這個數量已經很高了)。

通常為了獲取優質資源,拍賣行會免去為賣家畫作宣傳、拍賣所需的代理費,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何蘇富比2012年收費相關的利潤下降了11%。以倒貼的方式來招攬頂級賣家,那麼損失的代理費如何填補?拍賣行可不會吃了這個虧,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筆成本便轉嫁到了買家身上。3月,佳士得、蘇富比(5年來首次)攜手提高買家佣金,由此增加收入。

但好消息是,蘇富比2013年春季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0%,這都得益於春季在倫敦舉行的一系列拍賣活動。4月8日落槌的蘇富比香港春拍則錄得了21.8億港元的總成交額,比去年的春拍成交額下降11%左右。儘管春季拍賣成績喜憂參半,蘇富比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因為5月紐約舉行的春拍活動才是關鍵考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