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趙力談影響私人水墨收藏的主要因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29 17:16:27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趙力

“書畫創作是中國藝術創作傳統中的核心,尤其是當文人書畫勃興之後其價值和地位更是日趨重要。歷朝歷代對於書畫作品的收藏都非常重視,因為書畫收藏既有‘教化人倫’的社會意義,也有‘文脈傳承’和‘煙雲供養’的文化內涵。”

作為發端期的上世紀80年代,廣東地區緊隨深圳特區創立而率先經濟騰飛,又由於毗鄰港澳,人員交流頻繁便利,文化相互影響傳佈,因此“港澳趣味”和“嶺南氣質”相互作用,形成了當時比較特殊的收藏風氣。

上世紀90年代的國內私人書畫收藏,開始向北京、上海兩地集中,其原因一方面是兩地的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公共美術服務設施不斷增多、美術教育機構和藝術創作群體相對集中,另一方面則是兩地的藝術品拍賣、畫廊、博覽會配套齊全,藝術品市場交易相對活躍。然而至9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國內東部沿海地區私人企業的不斷發展,以山東、浙江兩省私營企業主為代表的新興購買力逐漸登堂入室,至90年代末期遂形成京、滬、浙、魯“四足鼎立”之勢。

進入21世紀的國內私人書畫收藏首先在世紀之初遇到了“寒流”,其原因一者來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後續影響(對外貿易不暢,外向型企業利潤普遍縮水),一者來自國內財政緊縮的宏觀調控(政府財政和貨幣政策從緊,銀行貸款利率高企,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在此影響下在90年代“風雲一時”的私人書畫收藏甚至不得已“全盤清倉”,藏品分批通過拍賣公司拍賣套現。然而轉至2003年秋天,國內私人書畫收藏突然發力並引發了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大行情”。回顧這個關鍵性的時間節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真正的支撐力則是國內社會財富和個人財富的急劇增長現實,而社會流動性資金大量進入藝術品市場最終導致了價格的暴漲。2003年以來的國內私人書畫收藏,在所從事的行業背景上主要集中于金融投資、房産開發、能源行業、製造業等行業,在資金規模上甚至突破了億元的關口。資金的大型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專業化的發展,不僅是收藏本身的體系化建設,還具體表現在專業化的專家團隊、專業化的運營管理團隊以及專業化的藝術機構的出現。如2012年12月18日在上海開幕的龍美術館即是由劉益謙[微網志]、王薇[微網志]夫婦創立,其中的書畫陳列品全部來自劉益謙的私人書畫收藏,這是國內私人收藏公共化的最新案例,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良好的收藏體系是私人收藏公共化轉型的基礎和保障。

事實上由於支撐目前私人書畫收藏的資金主要來自近年來財富效應比較集中的行業,而名列前茅的金融投資、房産開發等受政府政策的影響很大,而能源行業和製造業也與宏觀經濟變化密切相關,因此私人書畫收藏與宏觀經濟、政府政策之間的正相關性逐漸增大。自2011年股市繼續萎靡、樓市政府調控以來,金融投資、房産開發等行業背景的購買力同比分別下降了20%、40%,而2012年國內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之後,以石油、煤炭為代表的能源行業和以機械加工、對外貿易為代表的製造行業的購買力也同比分別下降了35%、50%。私人書畫收藏領域的明顯變化也很快傳導至國內藝術品市場上,尤其是國內中國書畫的拍賣市場。2012年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總成交額預計在65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0%左右,2012年國內中國書畫拍賣市場成交額預計在35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0%左右,因此對於國內私人書畫收藏而言2013年是一個壓力和挑戰並存的特殊年份。

通過對於80年代以來國內私人水墨收藏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影響收藏的主要因素包括個人趣味、地域偏好、文化傳統、藝術展覽、學術研究、藝術市場等諸多方面。

1、個人趣味,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國內私人中國書畫收藏中,個人喜好呈現出從80年代的現當代書畫熱到90年代初期的近代書畫熱,再到90年代中後期的古代書畫熱,最終回到2010年以後的近現代書畫熱的變遷過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內書畫私人收藏起步較低,但在補課式的歷史追問過程中,是鑒賞力逐漸提高的演進過程。

2、地域偏好,2003年以來地域偏好在決定藝術品購買的各個因素之中的權重排序持續下降,但在局部市場中仍發揮重要作用,導致部分藝術家作品的市場現狀價格的盲目虛高和市場泡沫化,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內私人收藏成熟度的不均衡發展現狀。

3、文化傳統,80年代以來國內私人中國書畫收藏,經歷了對文化傳統人為斷裂之後的無知和漠視,到重拾傳統之後的盲從和褊狹,再至不斷理解消化之後的客觀分析和理性判斷的重估過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所謂的“皇家富貴”的獨特現象,即肇始於90年代中後期的“石渠寶笈熱”。

4、藝術展覽,藝術展覽對於國內私人中國書畫收藏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由於80年代、90年代相關藝術展覽的缺失,加之同時期國內美術博物館相關常設展的暫付闕如,因此直接導致這一時期私人收藏的盲目而缺乏正確的價值標準,以至於私人收藏直接以市場價格為參考體系。2000年以來國內美術博物館陸續推出各類藝術展覽,尤其是北京故宮[微網志]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推出的“歷代書畫精品展”常設展之後,對於國內私人古代書畫收藏的推進具有了積極意義。近年來北京畫院美術館積極籌備並推出了“20世紀中國書畫家研究展系列”,既依託本館在“京津派”書畫家藏品上的豐富資源,又與畫家家屬加強聯繫深度挖掘院外畫家藝術資源,直接導致近年來“京津派”的收藏熱,也推動了像龐熏琹、李斛、孫宗慰等藝術家的市場熱度。

5、學術研究,國內私人中國書畫收藏和學術研究之間的互動關係越加緊密。事實上在整個80年代兩個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是彼此隔絕的,而到了90年代則出現了一些較為經典的案例:其中在中國古代書畫方面,90年代初期上海書畫出版社曾經密集舉辦了“清初四王”、“董其昌”、“海派”等學術研討會,在全球範圍內邀請專家學者與會研討,會期內舉辦展覽,會後結集出版學術論文,引發了對中國古代美術歷史的價值重估,並對於90年代中後期國內收藏界的“古畫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20世紀中國書畫方面,接續80年代中期對黃秋園、陳子莊的學術發現所引發的社會爭論,在90年代初期由炎黃藝術館主辦的“四大家學術研討會”(即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和“文革美術史研究”為代表,一批當時的中青年學者如薛永年、郎紹君、皮道堅、黃專、李偉銘、嚴善錞、陳履生[微網志]逐漸引領風潮,不僅帶動了以客觀的歷史態度和科學的方法論,重新闡發結構20世紀中國美術歷史的學術方向,也重新確立了像黃賓虹、潘天壽以及新中國美術在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演進中的歷史地位和學術價值,並最終推動了收藏界對這些藝術家和美術現象的關注度和收藏熱情。

6、藝術市場,以目前現實情況而論,國內藝術市場正處於由不成熟向成熟方向轉型的關鍵期,而走向成熟的標誌就是專業性。所謂藝術市場的專業性即在於發現價值的專業能力和對發展趨勢的積極預判。在拍賣市場,中國嘉德[微網志]拍賣公司舉辦“當代書畫專場”拍賣已有10年之久,2012年先後推出“水墨新世界”專題拍賣,甚至包括了“70後”的水墨新人作品,2012年舉辦當代水墨專題拍賣的公司除了中國嘉德之外,還有北京保利、北京匡時[微網志]、北京瀚海等拍賣公司,從成交比率和成交價格來看,已經出現了買家關注、成交踴躍的良好態勢,帶動了對新水墨所謂社會關注度。

(作者係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中心總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