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巡迴展﹙北京站﹚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16 16:02:3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藝術家楊佴旻及開幕式嘉賓邵大箴、范迪安等集體留念(局部)
3月16日上午,“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迴展北京站”開幕式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美術理論家、批評家邵大箴,中國新聞出版署原署長于友先,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海外詩人、國際筆會理事楊煉,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長周廣蓮,中華文化促進會金堅范副會長,畫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田黎明等參加了開幕式。
 
美術理論家、批評家邵大箴致辭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致辭
開幕式上,美術理論家、批評家邵大箴,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海外詩人、國際筆會理事楊煉等人先後致辭。美術理論家、批評家邵大箴先生在開幕式上談到楊佴旻的新水墨畫是在繼承傳統文人畫基礎上加入新的元素,具有中國情感、中國特色,楊佴旻對自己本次巡展付出了最大努力,他對於新水墨畫的探索有自己的不同……。 
海外詩人、國際筆會理事楊練致辭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李小山致辭
楊佴旻出生在河北省曲陽縣,自幼受民間藝術熏陶,很早就喜愛中國畫,從臨倣《芥子園畫譜》到研習古代繪畫經典以及現代名家作品。在上下求索和四處尋找中,他希望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表達他面對現實的感受。他在世界各國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中,領悟到這樣一個真理:各種藝術的獨特價值應該精心愛護和保存但不要固步自封,繼承與革新的方針應該並舉,要推動有傳統程式的藝術發生變革、促使其産生新的品種和散發出新的光彩。


楊佴旻的創作繼承了林風眠、吳冠中探索之路的一種新型寫意水墨畫,採取的是一種以我為主的廣取博收、為我所用的態度。他深知,借鑒和運用外來色彩技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在“真實地表達現代中國的情景與生活”的同時、保持中國畫以線為造型基礎的寫意精神與和諧的藝術境界。而對傳統筆墨即對勾、勒、染法的自由運用,也是他不同於林風眠、吳冠中彩墨畫的地方——林、吳的作品整體上有中國文化精神,造型也頗有氣度,但線和造型手段採用西法較多。同時,擁有非常好的色彩修養的楊佴旻更側重於用調和色、少用鮮明的對比色,使作品色調溫文爾雅,極具東方藝術神韻。

藝術家楊佴旻致答謝詞
二十世紀,一些有志於藝術革新的先驅者一直在思考以文人畫為主體的中國畫的未來發展方向,期待用新的工具、材料以及新的造型另辟新徑。楊佴旻的探索之路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創作于1992年的《白菊花》是他早期新體繪畫的代表作:在宣紙上兼用沒骨渲染和勾勒,創造出由一片灰色籠罩的畫面並襯映出白菊精幹的枝葉,畫面和諧、動人。這一成功的作品使他受到莫大的鼓舞,堅定了他在宣紙上繼續探索的決心。藝術的創新和一切事物的革新一樣,都是在普通、平凡,不以為人們覺察的地方開始的。楊佴旻説:“我知道我的實踐是一種極常見的畫面樣式,一些處處皆是的畫面色彩,我的發現一點也不新鮮。”但他是在宣紙上、是在保持筆墨寫意特性的基礎上大膽地運用色彩,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真正革新進行了可貴的嘗試且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開幕式現場
“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迴展”自去年十月開始已在山西太原、河北石家莊成功舉辦了兩站。此展北京站將持續至3月31日,之後還將於江蘇南京、遼寧大連舉辦兩站。 (圖文/李雪)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