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市場低迷時期如何投資當代藝術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26 10:25:11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年輕藝術家如何選

當代藝術的價值在得到市場認可之後,跟風最多的是年輕藝術家,山寨與模倣成了家常便飯。“前5年新興資本加入當代藝術,但是這些資金大部分都投入到市場交易環節,資本只管收割前30年的藝術探索成果,惡炒新藝術品,但對學術和批評的基礎建設一毛不拔,這不僅使前景甚好的新藝術體制變成一團亂局,喪失了良性提升的最好時機,而且誤導了社會和年輕一代對當代藝術的錯誤認識,比如價值觀上的金錢和明星崇拜,將三流藝術家看作大師。”某藝術評論家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代藝術在資本的炒作下種植的惡性毒瘤,商業資本對年輕藝術家造成的傷害愈來愈明顯,曾經在拍場中取得不錯成績的年輕藝術家在2012年的秋拍中都沒了蹤影。可見,光是靠資本傳銷和娛樂化的媒體推廣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即使把一個三流藝術家推上大師寶座,這個寶座也只能霸佔短暫的時光,不用很久就會被趕下來。2011年人們對明星效應的疲倦症就是一個明證。”2012年春拍,年輕藝術家賈靄力的作品《蒼白的不止是你》拍賣出550萬港元的高價,人們驚異於天價神話的同時,更會考慮這樣的拍賣價格是否和其作品的學術價值深度對等等問題。

如何來判斷一個優秀的年輕藝術家,拍賣的紀錄?參加的展覽?還是所獲的獎項?正如美協就是一張硬底牌,畫院畫家就是一紙保證書一樣的道理,年輕藝術家也希望靠著一些參展記錄和獲獎經歷來包裝自己,“必須要參展,雖然大部分都是商業性的展覽,這是在這個圈子裏提高曝光率的必須途徑。”藝術家沈先生介紹説今年參加的群展就有7個之多,有時候還會配合一些展覽的主題創作新作品,有批評家提出,“商業運作把很多優秀的藝術家都納入到藝術産業中,每年要拿出百分之七十的經歷來應付市場和展覽的邀約、買單。長遠來看,這是一種傷害,藝術家不要過度關心市場,安心做學術,做作品才是正經事。”

如今,各種展覽、獎項被資本操作、控制的可能性非常大,由明星效應來判斷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藝術價值其實並不客觀,“現在的年輕藝術家被資本透支得太厲害,”批評家顧振清指出,“今年有幾個年輕藝術家群展,也有一些獎項,但是真正比較出彩的藝術家卻很少。” 藝術國際主編吳鴻解釋説,“從去年到今年,無論是冠以‘扶持’、‘未來’、‘新銳’等各種不同名目的展覽,他們選出來的藝術家,實際上都是具備了商業運作的可能性。為什麼架上繪畫會佔那麼大的比例?既然談到一個學術的概念,為什麼這麼多的展覽選出來的藝術家裏居然沒有一個做行為藝術的或者做裝置藝術的,影像藝術的比例也很少。我們再看即使是架上的部分,為什麼大多數都是那些裝飾性強的風格?這種作品可以代表青年藝術家的未來?我是持懷疑態度的。”

雖然當代藝術的典型標誌是新觀念、新形態、新載體,藝術作品具備其中一二個特點,也只可稱得上值得關注而已。在798藝術區,一些簡單的模倣作品已經很容易被剔除,但是一些新奇百齣的創新作品,卻迷惑了不少藏家。簡單的拿來,沒有傳承的創新,在如今的當代藝術中非常多見。記得曾經的中央美院,四個工作室的風格是完全迥異的,但是等到那些明星畫家都賣出天價的時候,大部分年輕藝術家的風格都開始變得非常“當代”。不可否認優秀的當代觀念衝擊了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但是這種急速的轉變不得不引起其他的思考。一個寫實功底特別好的學生,最近在用各種新材料做藝術品創作,“現在誰還畫人物畫,你看市場上哪還在賣那些東西。”在當代藝術市場上,一些東方不東方,西方不西方,沒有傳承性、研究性的藝術作品比比皆是。“學術研究和學院訓練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年輕一代藝術家在技藝上追上了國際潮流,但在藝術思想上的學院訓練尚未建立,造成他們與上兩代一樣,在本科期間先天不足的知識訓練,既不懂西方亦不懂傳統。”吳鴻無奈地提到。

在藝術圈,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你做的這些應該比較好賣。”著急跟著潮流走,卻忘了問一問自己心裏到底想要什麼,應該做怎樣的藝術,這也是如今的年輕藝術家不能撐起一片天地的真正原因。“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艷俗藝術”過後,是“卡通時代”,“卡通”還沒紅起來,就沒有人再買賬了,欲速則不達,中國需要的是健全的、層次性的審美體系和創作體系。

在市場中選擇年輕藝術家,“除對作品有一個基本判斷外,還要關注藝術家表達的態度和強調的觀念,以及處理作品的能力。其中,還包括藝術家在追求上的堅持,以及一如既往的精神和毅力。”藝術批評家劉淳介紹説,判斷一件藝術作品的好壞,除了直觀鑒賞和聽取批評家的意見,重要的還在於多關注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和成長路徑。

相比較于架上繪畫,一些多媒體、攝影等藝術作品在國內市場慘澹,小劉是中央美術學院國畫專業畢業的,後來與攝影相結合創作出一些具有當代觀念的藝術作品,“前兩年與義大利的一個畫廊簽約了,後來歐洲的經濟狀況不好,就改簽了德國的一個畫廊,明年將會辦一個展覽。”提到國內的市場,小劉也有著自己的困惑,“國內這些新形式的東西不好賣,價格也比較便宜,比如我在國外一張是2萬元,國內的畫廊則認為這個價格根本沒法做。”從事多媒體創作的田小磊也提到,“國內藏家連照片都接受不了,新媒體這種創作就更不用説了。”他把新媒體作品中的片段列印出來,再用丙烯或者油畫顏料在上面再創作,“這樣以繪畫的形式出售才會有點市場,下一步,我會用片子裏的素材做一些雕塑。”對於這些新興的藝術創作表現形式,在國內被市場認可估計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投資年輕藝術家,你不要太功利

年輕藝術家作品的價格便宜,每個人都想做價值發現者。藏家余德耀當初花1000元買下張曉剛作品的時候,也沒有估計到今天的千萬元價值,投資年輕藝術家需要平和心態,“對於年輕藝術家,我希望更多的是做到支援,而不是收藏投資。”余德耀在微網志中表示説。

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普遍不高,在某知名網站中,一些當代藝術作品價格均在5000—20000元之間浮動,因為市場的冷淡期,畫廊的當代藝術作品價格也都下調了不少。前幾日在前波畫廊參加的一個展覽上,一些小幅的架上繪畫都沒有超過一萬元。年輕藝術家的變數大,誰也不能保證誰是下一個“張曉剛”,總以想發財的心思來買藝術品,尤其是買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似乎不太靠譜。前幾日在微網志中看到別人轉述的這樣一個新聞,“青年藏家約瑟夫,在巴黎廣告公司上班,沒有家族遺産,也沒有基金會支援。單憑自己的工資,6年收集了50多件當代藝術品。價格大多為2000-3000歐元。”藝術家小劉也提到她在海外銷售的一些藝術作品,“我認識幾個藏家,他們就是喜歡,肯定沒有投資的心態。”但是國內很多藏家買藝術品多以投資為主,能夠單純消費自己愛好的實在是少之又少,某藝術人士評論説,“一個健康的藝術品市場,一個熱愛藝術的國度,應該多一些這種真正熱愛藝術,用工資收藏藝術品的青年人,少一些‘撿漏’、‘升值’的暴發故事。”

投資年輕藝術家,除了平和的心態以外,也需要藏家的研究和發自內心的熱愛。當台灣藏家林明哲成批購買川美藝術家作品時的這種價值發現就不是一種偶然性了,他明白自己的價值判斷,並預測出了一定的升值空間。其實,中國藏家欠缺的不是買作品的資金,更多的應該是對藝術的研究和熱愛,還有無私、包容的支援態度。反過來,對年輕藝術家抱有投資意識的心態也沒有錯,這更需要藏家做足功課,研究藝術家,研究他的生活狀態、思想狀況、所參加展覽等等。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