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市場低迷時期如何投資當代藝術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26 10:25:11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這兩年,明星藝術家作品的價格高上了天,藏家開始關注年輕藝術家,都想用3000塊錢買回個未來的“張曉剛”,都想做真正的價值發現者,將藝術家熱炒出大錢來。當一切變得事與願違的時候,大部分藏家開始退縮了,開始思索了,開始迷茫該如何在當代市場中選擇。
張曉剛近期推出了一些新作品,但這些新作品的畫面形式及表現語言並沒有太多突破。
圖為2012年“北京之聲:張曉剛”個展展出作品《我的母親》(My Mother)。


如果你記得堅實的學院派畫家搶佔市場的時代,你一定記得四大天王所向披靡的時代。當代藝術的價值發現雖然曲折,但卻壯大了中國藏家的膽子,他們開始追捧,開始投資,有拿著500萬元現金排隊買岳敏君作品的投資客,也有砸在手裏千萬元級燙手山芋的外行人,當時的當代藝術作品,易主轉手甚至比擊鼓傳花還要快。那時的當代藝術市場,不談藝術價值,只談能賣多少錢。

投資明星畫家不如去買樓盤

如今的當代一線畫家市場,值得肯定的聲音越來越少了,多數作品呈現出有價無市的狀態,出手、入手都不是好時機。雖然張曉剛近期推出了一些新作品,2011年岳敏君也在佩斯北京舉辦了新展覽,但這些天價藝術家新作品的畫面形式及表現語言並沒有太多突破,一些有賣點的因素依然存在,這種保守創作靠著之前的市場價值作參考,市場及老藏家都不會讓這些作品價格低到哪去。

今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上,岳敏君作品《後花園》慘遭流拍,在中國嘉德秋拍中,張曉剛和方力鈞的作品均有流拍現象,王廣義三幅作品上拍,其中兩幅流拍。“作為在世藝術家,他們作品的價格實在是高得太離譜了。”皇城藝術館總經理呂立新介紹説,“天價也讓藝術家痛苦,賣的高了沒人買,賣的低了會觸及到一些藏家利益。”當代藝術高價作品的價格爭議在“希克的捐贈”事件上達到高潮,加上之前尤倫斯的大量拋售,為中國當代藝術藏家帶來不小的危機意識,少有人敢在拍賣中接盤。這些明星藝術家作品,其藝術價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資本炒作的因素,擠壓完泡沫後到底還能剩下多少價值,誰都説不好。中國人對這批當代藝術家及作品的認可,沒有真正的審美認可,形不成真正的收藏群體,有一部分是跟學術的風,絕大部分是在跟資本的風,與其如此,還不如去投資房地産。

中國人的寫實情結

前幾日,某藝術家在微網志中對在上海展出的法國奧塞美術館精品提出觀展感想,“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中國居然還有那麼多所謂的寫實派在模倣或跟風。寫實主義已經進入歷史100多年,為什麼在中國還能代表官方主流。這不得不讓人反思。”寫實繪畫是否能夠在今天的語境下存在,一直以來爭議不斷,但是這種以偏概全的解釋方式也不能站得住腳,“藝術需要百花齊放,沒有哪個流派時尚不時尚、流行不流行,關鍵是中國油畫要畫出自己的特色出來。陳腐的寫實派已經沒有意義了,今天的具象繪畫必須有新的精神和表現手法。”某網友回復説。批評家何桂彥也提出,“中國的所謂新寫實,只有寫實,但沒有精神。所以錯不在於寫實,它只是一種語言手法,關鍵是藝術家是否有關注現實的態度。”

寫實是否有意義,是否老土,關鍵在於你選擇怎樣的方式去表現畫面,優秀的寫實繪畫,並不只是指簡單的現實主義表現。如何在寫實繪畫中加入當代觀念,加入當下的意識,加入自己的內心感觸,這都是給寫實藝術增加砝碼的重要選項。

同樣,在市場表現上,寫實繪畫一直都沒有脫離中國藏家的視野,並呈現出上升趨勢,在2012年冷淡的當代藝術拍場中扮演著挑大梁的角色。在中國,寫實繪畫一直有人買單的重要原因取決於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傳統,很多20世紀60年代生人喜歡王沂東畫面中表現的唯美新娘,他們認為畫面中的情景勾起的是一種時代記憶,“雖然方力鈞、岳敏君的東西值千萬元,也有不少批評家提出多麼重要的學術價值,我就是不喜歡,不喜歡那些光頭和笑臉,我還是喜歡那些寫實繪畫。”藏家老王一直根據自己的審美愛好來選擇藝術品收藏,雖然沒有考慮到升值的空間,但是手裏的那些寫實繪畫,一直在平穩增長中,“現在偽當代太多,不好判斷,還不如買一些看得懂的藝術品玩玩。”閒暇時間,老王會去一些畫廊、藝術機構逛逛,“現在畫寫實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畫廊裏都是那些很新奇的藝術,不太感興趣。”寫實需要深厚的繪畫功力,創作時間也比較長,在今天的藝術語境下,選擇這種創作形式並不太討好批評家,很多年輕藝術家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寫實功底,大部分都選擇了放棄。

寫實繪畫是一個比較冷靜的板塊,也是一個平穩性的收藏投資,它不慍不火,總有一些中國人買賬。在藝術家的選擇上,堅實的繪畫基礎是重點,在大的方向上,一些具有時代記憶的繪畫作品有望成為收藏熱點。

學院內藝術家的市場陣地

1995年之後,中國的當代藝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由藝術家反學院派,當代藝術價值得到肯定、推崇,直到今日,學院派被學術和市場所壓制,一些體制內的藝術家開始轉變方向。在魯美某教授的工作室,記者看到兩種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一種是早些年畫的偏現實主義的作品,另外一些就得靠今天的當代觀念來進行解讀了,“不能不變,這個社會、市場、藝術認識都在變化。”他介紹説。

當然也有一些堅持自己創作方向的學院藝術家,在藝術風格上沒有太多的變動,但是關注點卻有所不同。比如中央美術學院的劉小東,90年代的時候學習佛洛依德,創作了一批描繪青春類題材的藝術創作,近兩年一直堅持寫生式的創作方式,自身堅實的創作技巧並沒有完全丟棄,並且加進去一些中國現實的創作元素,其藝術作品在市場和學術界一直都有著不錯的表現和反響。

現在學校體制內的風格也在進行著一些變革,比如對抽象繪畫的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的尚揚,其作品在拍賣市場中一直有著不錯的交易記錄。在西方,抽象繪畫的拍賣也表現出良好的勢頭,這種收藏信號勢必會影響國內的市場走向,值得關注。

墨守成規的一些學院內藝術家,雖然作品表現上沒有那麼學院派,但其發展與官方體制靠的比較近,基於早期奠定的市場基礎,還是有一些藏家買賬的。“比如像段正渠、王克舉、白羽平,這些人的畫我都很喜歡,他們是藝術院校的教授,一些人也在中國美術館辦過展覽。”某山東藏家對記者介紹説,“另外,在同一個省區內,也有種地方性的跟風和流行性,這個地區的老闆和領導有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另外一個地區的也一定要搞到一張。”中國太大了,一個藝術家在一個省市受歡迎、有市場是很正常的事情。曾經被學院派藝術家霸佔的市場再次回歸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作為多元文化發展的一部分,這個板塊也是一個比較大的中端市場,一個是因為中國人的審美接受能力,另外則由於中國傳統的官本位思想。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