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竺綜保區海關專用監管倉庫內,飄蕩著一股淡淡的木香。裝在625個木箱裏漂洋過海抵達綜保區的592件(套)十八、十九世紀典藏級法國藝術品,正在一件件地接受海關查驗。其中不乏有價值上百萬歐元的雕塑、吊燈等藝術品。
這是綜保區自2012年探索文化保稅政策後,迎來的首批入區藝術品。4月21日,這批藝術品將在國家大劇院公益展出,觀眾可以近距離地感受法國文化的魅力。與以往國際展覽不同的是,展覽結束後,這批藝術品不急於退運回法國,而是回到綜保區進行倉儲,感興趣的觀眾可以繼續參觀,甚至可以買賣。
在已拆箱的藝術品中,大到傢具、油畫、銅雕、大理石雕、鐘錶,小到花瓶、果盤、咖啡具、酒具,各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品精美絕倫。據介紹,這批藝術品中不乏參加過上世紀初世博會的精品,價值最高的一件當屬當時法國最著名的雕塑大師艾平奈1895年的大理石雕塑《保羅與維爾吉尼》,價值上百萬歐元。這件帶有紅色斑岩底座的雕塑有1.9米高,表達的是堪與中國梁祝相媲美的一對年輕男女淒美的愛情故事。價值其次的是一件精美的銅質大吊燈,上配18個水晶球,高和直徑都有2米多。
這批價值高、規模大的歐洲藝術品能夠與觀眾近距離見面,得益於天竺綜保區去年開始探索的文化保稅政策。
“在綜保區這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境內關外’的政策,可以使我們的這些藝術品隨時外出展覽並隨時退運出境,不僅減少了繁雜的手續,還為我們節省了大量的資金,今後我們公司打算長期、大規模在天竺保稅區紮根!”進口這批藝術品的歐文風範文化藝術(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汪洋對於公司成了文化保稅政策落地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是興奮。
據介紹,類似天竺綜保區的這種文化保稅模式在全球都很少見,世界範圍內只有瑞士是成熟典範,亞洲的香港和新加坡也初具規模,但中國內地還沒有成熟的體系。天竺綜保區則是國內首個嘗試文化藝術保稅的綜保區,北京在國內各關口裏走在了前列,提供了跟國際完全接軌的藝術品自由流通環境。
歐文風範公司在北京有兩個畫廊,之前一直做國內藝術品展覽,有了文化保稅政策後,首次引入歐洲藝術品。去年,企業了解到,綜保區這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實施文化保稅政策,進口藝術品只需申報備案,就可以在區內外自由流通。而此前,企業需要申報、備案並交納與稅收等額的保證金後才可以流通。
就拿這批展品來説,如果沒有綜保區的文化保稅政策,這批藝術品就必須按照一般貿易進口的方式進行完稅後才可以在國內展覽和銷售。據天竺海關副關長青海濤介紹,藝術品的關稅一般在6%,加上17%的增值稅,如果是價值億元的藝術品完稅後,僅稅收一項,企業就要支付2300萬元,資金佔用負擔重。展覽結束後,沒有形成購買的藝術品退運回國時,退稅手續和管理都比較複雜。
而綜保區的“境內關外”特點,讓藝術品只要不出區就在海關監管之下,免去關稅、增值稅,一旦有買家形成了實際購買,藝術品需要出區了,企業再申報交稅,形式靈活,不佔壓資金,還可以隨時退運。
據了解,除了“第一個吃螃蟹”的歐文風範,目前歌華也已經在與天竺綜保區接洽入區事宜,蘇富比[微網志]等知名拍賣行也有意向入區,未來將有更多文化企業紮根保稅區進行藝術品的展覽、銷售、拍賣、維修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