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審美需求催生外國藝術展引進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18 10:03:32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上海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組織二年級學生參觀“電場:超越超現實——法國蓬皮杜中心藏品展”

上海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組織二年級學生參觀“電場:超越超現實——法國蓬皮杜中心藏品展”

在中國,“美盲”更比“文盲”多,很多高學歷的人一輩子都很少去美術館。從這個角度講,中國人的藝術素養相比歐美發達國家民眾還相差很遠。

我們需要有一個更為寬鬆的政策環境,需要政府和社會的積極支援和幫助,需要同行間的協調。比如建立政府擔保機制,這可免去大型高檔項目的鉅額保險費用,這在有的發達國家已經推行。而借展費也需要同行間多加協調,否則容易將文化交流的公益事業推向純市場化運作,無形中抬高引進成本。

3月14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電場:超越超現實——法國蓬皮杜中心藏品展”結束的前一天,杭州某公司職員蔡易遠專門向公司請假趕赴上海,觀看了這場集畢加索、安迪·沃霍爾、杜尚等大師佳作的藝術盛宴。

“老實説,有點看不懂。”談起觀感,蔡易遠咂咂嘴,“有兩點體會,一是展覽非常好玩,藝術家的創意出人意料,很讓人享受,也很受啟發;二是觀看當代藝術需要有更多的背景知識,否則理解起來有困難。”

“法國蓬皮杜中心藏品展”並不是蔡易遠觀看的第一個外國作品來華展,之前,“2011畢加索中國大展”“米勒、庫爾貝和法國自然主義——法國奧賽博物館珍藏展”等,他都曾專程前往上海。對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展出的“道法自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精品展”,蔡易遠也表現了極大興趣。“這幾年國外作品展逐漸多了起來,這對我們這些藝術愛好者是一個機會。以前很多知識只能從書本上獲得,現在看了原作,與想像的大不相同,實體的展覽給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蔡易遠説,希望每個城市的美術館、畫廊都能引進高品質的外國藝術展,哪怕是很小的展覽,也能吸引市民和孩子前往,增加人們對世界文化的理解,提高藝術修養。

外國藝術展接踵而至 年輕人觀展熱情高

外國藝術展在中國的逐漸熱絡始於2005年前後。當年,中法兩國互辦“文化年”活動,舉辦了很多藝術展覽。之後,中國義大利年、俄羅斯國家年、西班牙文化年、中韓文化交流年等接踵而至。“這種持續升溫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給中國觀眾帶來了更多欣賞世界藝術的機會。”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館長王立梅對《美術文化週刊》表示。

隨著外國藝術展的逐漸增多,這些展覽的展出地點也由以北京中國美術館為主陣地,逐漸發展到上海、廣州、成都等一線城市的各級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中心和畫廊。如“梵谷和阿姆斯特丹的畫家們”在首都博物館展出,“2012畢加索中國大展”在成都當代美術館展出,“走向現代:英國美術300年”在中華世紀壇和廣東美術館展出等。但是,儘管展覽的數量逐漸增加,展出範圍也逐步擴大,但中國觀眾仍然覺得“很不解渴”。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