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牟建平:藝術品打假是系統工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18 09:26:30 | 文章來源: 藝典中國網

(四)媒體對販假要勇於揭露,發揮輿論的監督職能。當前國內藝術品市場假貨現象雖較為嚴重,但在媒體上卻鮮有曝光,相反為拍賣公司大唱讚歌的文章屢屢見諸報端,還不乏對大眾進行誤導的文章,可見在發揮媒體監督職能上,媒體做的較為遜色。台灣《藝術新聞》社長劉太乃先生就曾對這種現象提出批評:“維護市場秩序是媒體的責任,媒體對市場假貨視而不見,任其發展,拍賣市場會像證券市場一樣失去信任。”《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編輯邵建武先生也指出:“媒體和拍賣企業的合作存在著小處著眼、急功近利等弊端。”所以,媒體在打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做有公信力的媒體,還是隨波逐流視而不見,值得思考。

(五)買家要拒絕買假,提高真偽識別能力,使假貨沒有市場。國內藝術品市場假貨之所以如此流行,買家真偽鑒別力不高也是一大因素。由於國內藝術品市場尚屬一個新興的市場,真正懂行的收藏家非常少,相當多比例的買家都是抱著投資目的的新人,對藝術品缺乏真偽識別能力,人云亦云,買東西全憑運氣,如此水準上大當受大騙不可避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主席靳尚誼先生就曾表示:“中國真正的收藏家群體非常小,或者還沒有真正形成,造成市場很不規範,不穩定。”因此,低水準的投資人為假貨買單,使假貨有了市場,這也是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大特色。只有買家懂鑒賞了,掌握真偽判斷了,快速成熟起來,假貨失去市場,國內拍場假貨氾濫現象才會根本改觀。

(六)專家不要為一己私利,鑒假為真,與造假販假者為伍,給市場添亂。國內藝術品市場假貨橫行,某些專家為其“點石成金”,大開綠燈,鑒假為真,從某種程度上也助長了這股歪風。隨著藝術品市場化,社會對鑒定的需求大增,很多專家紛紛“下海”。一些專家為了謀利,公然題假為真,個別專家則被人利用,為贗品充當保護傘,為偽作“正名”,這樣的例子近年屢見不絕。每年一到春秋大拍,專家都成了香餑餑,一些重量級拍品都有專家寫稿吹捧,如果是拍品有爭議也就罷了,而有些根本就是不入流的倣品,但專家為了“紅包”也不惜美言一番,大唱讚歌,對買家是嚴重的誤導,一些迷信專家的買家為此損失慘重。所以,專家如何珍愛自己的聲譽,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已顯得殊為重要。

(七)提高市場準入門檻,也是防止魚龍混雜、限制投機的有效手段。當前,國內藝術品拍賣公司門檻較低,造成大量新公司紛紛成立涌入市場,現今全國從事藝術品拍賣的企業已達數百家之多,造成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局面。不少新公司完全是抱著湊熱鬧、撈完就走的心態入場的,所以種種不規範、不道德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對此,中央美院院長潘公凱先生認為:“國內藝術品市場不規範,拍賣行數量過多是一個原因。除了少數幾家好的拍賣行,大部分小的、新建的公司不夠規範,拍賣行沒專家,問題就比較大。文物藝術品拍賣不是辦個工商執照就能行的,需要懂行的專業鑒定人才,現在一窩風跟上,自己把自己市場做砸。”這些見地可謂一針見血。中國到底能容納多少家藝術品拍賣公司?藝術品拍賣是不是隨便就可以搞?作為一個特殊行業是否應設立較高的門檻?這些都是值得有關政府管理部門深刻思考的問題。現在門檻這麼低,大家拼命往裏擠,對市場的衝擊破壞力極大,如不進行宏觀調控,拍賣公司發展到上千家,屆時混亂的局面將無法控制。當前假貨充斥,假風盛行,公司數量過多是根本原因。有些公司贗品已達到90%以上,如此發展,整個行業的信譽將被這些投機者破壞殆盡。所以,提高門檻嚴格審批,進行清理整頓已是當務之急。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