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女性藝術家崛起 成業內不可忽視力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12 09:51:20 | 文章來源: 新快報

不是在“三·八”婦女節這幾天,我們才想起談嶺南女藝術家這個話題。女藝術家群體相對弱勢,我們應給予她們更多的關注和支援。

對女藝術家而言,當前理論家缺少系統的研究,市場缺少積極的反饋,藏家缺少應有的熱情。是她們的藝術成就不夠嗎?顯然不是。

本期我們編輯部從嶺南畫壇梳理出16位女藝術家,他們都是在嶺南畫壇比較活躍的,我們或許會疏漏個別女藝術家,但選出的這16位,無疑都是很優秀的。

這群女藝術家,涵蓋了老中青各個年齡段,是她們,蘇華、蘇小華、張思燕、趙紅雨、羅寒蕾、林藍、何楓、劉穗艷、楊得聆、黃德華、李周衛、肖進、林淼、孫秋子、盧詩韻、龍智培等等,組成了嶺南女藝術家基本的架構。

她們能夠走到今天,能夠取得這麼多的成績,付出的比男性畫家要多很多。現在批評界以男性為主體,能夠進入男性批評家視野的,首先是學術和市場都很成功的畫家,但這樣的女畫家太少了。

我們深知,一個真正藝術家的終極追求,必然是藝術價值。但讓更多的人、更大的市場去理解並欣賞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也是我們媒體不容推卸的責任。

作為女藝術家,還是要畫好自己的畫。這樣,可能生活清貧一點,就算一時不被世人所認可,歷史也必將會收藏您的藝術作品。

古今中外,能名垂青史的女性書畫家並不多見。而在嶺南,卻有一條相對明晰的女性從藝脈絡。從何香凝到王玉玨,從蘇家八傑到當今藝壇諸家,代代巾幗不懼男權社會之主導,不為家庭瑣事而亂心神,沉潛修煉,終至藝貌之蔚為大觀。

“這是社會的進步,是好趨向”,多位畫壇名宿均表示。而不容忽視的是,諸類體制及收藏市場依然對女畫家多少存有偏見,女畫家們的藝術空間仍需拓展。正值“三八婦女節”,我們特做“嶺南女畫家權力榜”,希冀社會對女性藝術家給予更多關注、更多鼓勵、更多支援。

教育界

廣州美院教授劉濟榮:女學生比例超男學生學藝更有耐心更刻苦

記者:自上世紀50年代末,您就一直在廣州美術學院國畫係任教,指導了一批又一批的女學生,在您看來,這些女學生、女畫家有著怎樣的創作特點?

劉濟榮:廣東工筆畫的佼佼者大多都是女將,而非常湊巧的是,這些女將都是我的學生,要麼上過我的課,要麼讀我的研究生。比如年長的王玉玨、蘇華,年輕的羅寒蕾、方瑞。她們的藝術風格其實相差非常大,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創作更有耐心更刻苦,表達更細膩,審美柔中帶剛。

記者:您在具體的教學中會根據女學生的特點,給予特殊的安排嗎?

劉濟榮: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一般不分男女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畢竟這都是在做基本功的訓練,沒有必要分得那麼清楚。

記者:據説,現在美院的女學生越來越多,比例已經超過男學生,果真如此嗎?

劉濟榮:的確如此,從人數上看,陽盛陰衰已經轉向了陰盛陽衰,學校及美術界應該關注這個趨勢。

記者:在當下時代,涌現出來的女性畫家越來越多,且不乏成績突出者,您如何看這樣的趨勢?

劉濟榮:這是社會的進步,是好事。但整個社會好像對女性畫家依然存有偏見,覺得女性一定不如男性。但你想想,一名女畫家要取得和男性畫家一樣的成績,要付出超過五倍十倍的心血。女畫家的體格本來就遜於男畫家,還有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照顧老人、料理家務,多不容易啊。

記者:社會又該如何助推女畫家的成長與發展?

劉濟榮:各類美術體制應該給女性畫家提供更有利更寬鬆的條件,多鼓勵多獎勵。而社會也不妨打破固有偏見,通過設立專門藝術扶持基金、多舉辦專門的展覽等形式支援女性藝術家的發展。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