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保利香港 中國現當代藝術專場前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05 11:13:31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專稿

保利香港2013春拍將於4月4-5日(星期四-五)于香港君悅酒店 (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預展,並在4月6-7日(星期六-日)在香港萬麗海景酒店(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舉槌。保利香港2013春拍為您呈現近現代書畫、現當代藝術、古代書畫、古董珍玩以及珠寶鐘錶五大專場。此次「中國現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以不同主題呈現中國過去百年油畫發展史上完整的歷史脈絡與多樣風格演變,其中包括:以中國第一、二代藝術家的經典之作所鋪陳的「書法線條抽象山水」、「現代油畫的開創-寫生與心象風景的詮釋」等主題,中國當代藝術則以曾梵志的大作--《面具系列》到《毛澤東沁園春 雪No. 2》為重點推介作品分別見證藝術家在不同創作系列的高峰與突破。眾多名家名作,精彩紛呈,為您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趙無極:甲骨文系列的開端與確立

趙無極在1960年代後期雖延續對於畫面的動態表現,但筆觸明顯細膩許多,轉為著重空間的細節處理,創作于1967年的《05-01-67》即為其中相當具代表性的作品,畫面中央運用明度的變化産生了白色放光的中心點,緻密交織的激烈筆觸在明暗對比中彷彿曙光乍現,映照自然萬物而不斷地翻涌折射,如他所言:「絕非表現炸裂性的『動』,而是在畫裏適當呈現情感與理性,是一種內在的『動』」。可説趙無極由克利時期、甲骨文時期而進入完全抽象的領域,從圖像、符號至線條的運用,他在這十餘年間已完全掌握了物象的本質與精神內涵,將自然萬物的基本法則融入了形式元素的組構,色彩的對比、線條的聚散、塊面的重疊都來自於藝術家對於事物的理解與歸納,而後進一步傾注了情感的激昂與糾葛,在畫面中呈現出一種顫動的意象與美感。

曾梵志︰連接當代藝術與傳統中國

創作于1997年的《面具系列》,主題及構想獨特,曾梵志把畫中主角設計為背對觀眾,面向鏡子,觀眾只能從鏡像的反映,看到帶面具男子的臉。這種鏡中反照面具的作品,曾經出現在市場的只有三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探討一個具普世意義的文化狀況,影映現代都市現代人的生活狀態,人們選擇掩飾自己的真實,毫無個性地存在著,更為了融入群體,選擇帶著相同的面具。吊詭的是,假的臉,掩蓋個體的外在形相,卻反而更讓人看到內心的恐慌、脆弱、偽善與造作。

創作于2006年的《毛澤東.沁園春.雪》,是曾梵志具備轉捩意義、揭示風格變化軌跡的作品。他把過去幾個創作階段的要素抽取,把肖像、風景、對線條風格的開拓等不同的元素融合為一,匯合為宏闊遠大的圖像格局。描繪毛澤東的肖像,延續2004年以來《偉人系列》為歷史政治人物繪畫肖像的脈絡,藝術家卻進一步以律動、飛揚激越的線條同時勾勒人物輪廓形象及自然景觀,使兩者融為一體。線條衝破造型的規限,變為表現情感意態的抽象元素,標示了藝術家的線條表現形式,預示、主導了以後幾年的創作路向。作品倣真中國傳統藝術以詩入畫的方式,把毛澤東《沁園春.雪》一詞,以繪畫的方式置放作品之中,書法、詩歌變而為繪畫,與描繪人物及風景等線條結合為一,揭示了他的線條與中國藝術傳統淵源。《沁園春.雪》一詞,作于1936年,描寫北國的壯麗雪景外,還流露出毛澤東傲視天下的自負氣概。曾梵志在這階段以詩詞入畫,顯示他著意深化肖像畫的創作,把人物的生命片斷、情緒背景,以含蓄的方式暗示,建構更立體的人物形像。而且,借著詩歌對北國壯麗風光的描繪,作品較諸過去創作,更著意建立意境,蘊藏具歷史及文化地域聯想,氣魄與格局宏闊。《毛澤東.沁園春.雪》因此標示了藝術家已由《面具系列》關懷當代社會過渡至對歷史、國家、山川地域、中國傳統文化等的深刻思考。

東方抽象心象意境

朱德群曾在〈我的繪畫歷程〉一文中引述保羅克利的話:「藝術並非再現可見的事物,而是變不可見為可見。」從1960年代《構圖No.59》充滿力道與角度轉折的墨色線條、1970年代《構圖No. 354》色彩與光線的空間組構,至1980年代《Evocation A》結合書法線條、明暗光影等形式元素,在空間層次中創造出動態感,可説是朱德群五十年藝術生涯集大成的結晶,進一步深化了抽象繪畫的表現與內容。

《構圖No. 354》-光線與色彩鋪陳的感官經驗

在西方美學傳統中,光被視為聖靈的象徵與神聖的崇拜,光的描繪成為藝術家對於宗教靈性的追求。朱德群以色彩描寫光影,光影又形構出空間的樣貌,如此在虛實之間的環環相扣下,《構圖No. 354》已超越了單純的視覺感受,隨著暖色調的光線同時鋪陳了身體經驗與空間感的描述,在西方傳統的隱喻與現代繪畫抽象語言的結合中,更是他對於自然的體驗營造出嶄新的空間形式與表現。

.

吳冠中1970年代重要油畫專輯

1970年代是吳冠中創作歷程中的重要階段,特別是他的油畫創作,創作旺盛,作品豐碩。藝術家背負沉重畫箱,走遍中國名山大川,即景寫生創作風景畫,使西方的油彩媒材表現中國特有的山川風貌,中國景觀因此從傳統的山水畫進入到現代風景畫的範疇,是傳統的承續、轉換與創新。更重要的是,他又超越主題與內容,進一步探索和表現中國風景所蘊藏的形式美感,在油畫創作中滲透中國繪畫的排筆筆法、書法的點撳按捺等描繪,使西方油彩也能流露東方韻味,對應了中國人民的審美情趣。多方面實現他的「油畫民族化」理想。《迎客松》、《桂林風景》及《西雙版納村寨》都是創作于70年代,分別代表他在寫生風景畫範疇中幾個重要的美學特色。《迎客松》以線條組織畫面,更兼有虛實、前後對映的空間層次,嚴謹理性;《桂林風景》以色彩塊面分幹畫面,表現幾何形式美感;《西雙版納村寨》頗有印象派點染風格,特有的細碎點染色點,結合排筆縱擦的筆觸形態,畫面流露強烈的韻律節奏,顯現藝術家的自由率性。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