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文物鑒定進入荒誕時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08 09:16:36 | 文章來源: 東方網-文匯報

近日,現身某鑒寶類電視節目的一件現代熨斗狀青花瓷引發熱議。這檔鑒寶節目官方微網志發佈“專家辨寶秘笈”稱:此物是清晚期的“熨斗”,其胎底粗糙,釉色笨拙但通透,青花樣式簡約,有清末民國風格,可以確定是真品,不是倣造品。面對這樣的“秘笈”,網友3天內評論、轉發近3000次,幾乎一邊倒地“歡樂”了,“這不是夜壺嗎?”有人嘀咕,瓷器底部沒有施釉況且不平,怎能當熨斗燙衣服?也有人指出,從漢朝到近代,幾乎所有熨斗都是金屬質地,造型設計變化也不多,都是水瓢形狀,與現代的熨斗並不相像。這到底是學術問題高深得曲高和寡了,還是暴露出了某些所謂“專家”的無知?

這類看似荒誕的鑒寶事件近年來頻出。2012年12月,鄭州一對兄弟狀告鑒定專家的官司鬧得沸沸颺颺。2009年這對兄弟帶著家傳的題款為“乾隆御筆畫松並題”的《嵩陽漢柏圖》參加一檔鑒寶節目時,現場專家將藏品鑒定為贗品,私下卻又指點他們將藏品以17萬元賣出,當時這對兄弟以為自己撿了個便宜。結果,就是這件藏品2010年在拍場上拍得8736萬元的高價。

2012年7月,號稱鄭和下西洋裝開水用的明永樂青花“熱水瓶”現身一檔尋寶節目時,鬧了笑話。破綻出在瓶底字樣“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禦寶、大明永樂六年戊子秋”,太監怎會知道現任皇帝的廟號?當時,卻有中國管理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主任寧玉新為這件藏品“保駕護航”。

2012年1月,被曝“穿越”的漢代玉凳也得到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等專家的力挺,並在拍場拍得2.2億元的天價。其實,漢代人是席地而坐的,凳子是在“胡人”的連襠褲傳入後直至唐朝才逐漸出現的。最令人瞠目結舌的得數2011年9月東窗事發的金縷玉衣騙貸案,一件由商人自製的“金縷玉衣”竟被5個故宮“泰斗級”文物鑒定專家指為“出土真品”,估價24億元。

作為文物市場上關鍵一環的鑒定,本應肩負起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市場健康發展的責任,如今卻成為繼文物造假之後的又一個亂源。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文物市場上,所謂的鑒定專家層出不窮、良莠不齊、真假難辨;鑒定證書隨意買賣也不是秘密,頒發證書的機構五花八門,或者頗有官方氣息,或者頗有學術色彩。而事實上,目前國內沒有一個權威的專門機構對鑒定專家的資格進行認證;任何鑒定證書也均不具備法律效力,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只代表鑒定者的個人意見。

據了解,鑒定的困局目前很難解。就算鑒定有誤,哪怕是故意亂講,鑒定者以一句“水準不夠”就能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因為,即使是相對權威的鑒定機構或者專家,在鑒定中出現不同意見也很正常。這是鑒定本身的特點和難點,卻被有些人當成了可鑽的空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