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台北藝博會:“藝術銀行”帶來的迷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29 12:31:43 | 文章來源: 中華古玩新聞網

藏家:“收藏糧倉”西移中

但國際化是一把雙面刃。國際化的台北藝博會,造成的一個反效果就是加速台灣“收藏糧倉”西移。曾擔任台灣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劉奕成觀察到,過去近十年,台灣這個“收藏糧倉”已經開始逐漸西移了。2003 年的“非典事件”客觀上非常規性地壓抑了正處於上升期的大陸藝術市場發展。而壓抑之後,就是2003 年底至2005 年大陸市場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潮期,大量內需刺激讓大批市場參與者將目光投向了台灣,很多台灣地區市場經營者回顧那段“大陸收購潮”時異口同聲地評價“瘋狂”:“2003 年底開始陸續有大陸藝術商人來收貨,隨著人數的不斷增加,買貨的"速度"也開始攀升,這個高速是那種幾乎不砍價式的包圓兒了拿走,過幾天再來包圓兒。”

儘管在2006 年大陸市場波動之後這種狀況回歸理智,但是台灣的豐富貨藏使其仍舊是很多大陸市場參與者的主要貨源地,即便在今天,絕大部分大陸市場參與者,無論是一級還是二級市場,都對台灣地區的“貨存”抱有極大的熱忱,很多精貨還是掌握在一些台灣頂級藏家手裏,偶爾放出幾件都會在大陸市場上收穫個高端價位記錄,這也是為什麼大批拍賣行將台灣地區列為徵集重點對象的原因。

台灣協民國際藝術的負責人錢文雷認為:“這些年來,我們大家也注意到很多藏家的作品一直在流失中。台灣藏家因為早年進入大陸,所以拿來很多好東西,但是這些年來,這十年來這些好東西流失得非常嚴重。就是中國大陸願意花比較高的費用來台灣爭取這些好的東西。所以我預測下個十年,台灣這個所謂藝術大補倉會逐漸西移,這是沒辦法避免的一個現實。”

除了是價格剪刀差使得台灣藏品西移大陸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大陸的市場越發成熟。錢文雷認為,過去十幾年來中國大陸市場發展狀況是極度不成熟。在2003 年時曾有藝術家問他:“為什麼現在所有的畫都能賣啊?”也從這句話就理解到大陸市場不成熟的狀態,這是不正常的一個傾向。現在西方藝術市場的兩極化發展非常明顯,也就是説知名度高,本身條件夠、過硬的作品價位會越來越高;知名度不夠,條件不足甚至是一些倣作會被淘汰。所以他認為,大陸將來一定是越來越兩極化的狀態。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會讓更多好的作品進入大陸市場。台灣市場太小了,進行這樣的自我調節實在是太難了。

台灣藏家自身的變化也是讓台灣藏品外流的原因之一。今日美術館館長謝素貞在1995 年開始進入台灣的畫廊工作,她觀察到,台灣的藏家經歷了四代的變遷:第一代的藏家主要是以醫生為主的專業人士。第二代藏家的財富來源主要來自地産買賣,第三代藏家是來自IT 業的新時代精英,而進入第四代,沒有藏家了,只有投資客。只要價格好,他們就會把買來的藝術品馬上轉手。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藏品也更快地流出台灣,加上由於大陸的出入境稅收費用高,使得藏品進入大陸後便不大可能再回到台灣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