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廣東九成藏家愛去香港掃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17 11:44:08 | 文章來源: 新快報

在保利香港首場拍賣中,張大千作于1944年的《番女掣龐圖》以4200萬港元落槌價成交
 
在嘉德香港秋拍上,徐悲鴻1936年作品《松鷹圖》以2127.5萬港元成交
        省收藏家協會主席陳少湘坦言:香港服務更人性化,對毀約者有誠信約束

廣東省收藏家協會主席陳少湘是香港蘇富比、佳士得的座上賓,也是他們20多年的資深粉絲。談起在香港和內地的競拍體驗,他坦言,香港的拍賣行在服務方面更加有人情味,對拍賣毀約者嚴懲不貸,對藝術品的上拍鑒定非常嚴格,這些都讓藏家覺得心裏踏實。他指出,內地一些拍賣行,沒有真實成交、競投人反悔、拖延付款的現象非常嚴重,直接影響到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正常發展。

香港、內地參與拍賣條件不同陳少湘對收藏週刊記者介紹,到香港競拍,需出示有效證件,首次參加需繳納20萬元的保證金,此後無須再繳納,而在內地拍行,每次均要交付同等數額保證金。參與舉牌時,香港拍行是根據這個牌來確定競買身份,購買成功後即可在兩周至30天內辦理提貨,逾期不提每月將收滯納金800元/件。而在內地,舉牌了以後還要簽署一份成交確認單,提貨時間則只有7天,對於大買家來説這個時間遠遠不夠。言語中,他流露出對香港人性化操作的讚許,並把內地對買家所制定的某些條例批評為“帶有命令式,沒得商量”。

內地“拍而不買”現象嚴重

近年拍賣市場上頻頻出現“拍而不買”。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發佈的《2010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度上千萬元的408件成交拍品中,截止到2011年4月30日結算率僅為58.09%。陳少湘對此指出,內地的拍賣行往往出現拍了以後收不到錢、沒有真實成交的情況,競投人反悔、拖延付款的現象非常嚴重,直接影響到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正常發展。

陳少湘説,在香港和國外,遇到毀約者,拍賣行會直接通過法庭追索,要求提貨和付款,假如最後法庭判決此人毀約,拍賣行會向同行及金融機構發出誠信度黑名單。而內地的拍賣行很多都不敢告“老賴”,因為怕得罪藏家,又盼其回心轉意,還抱有僥倖心理希望他下次再來。他説:“委託方委託你拍了一件東西,最後不了了之,這就沒有保護好消費者的權益,或者説只保護了單方,很不公正。香港兩大拍賣行在長期的運作過程中依法辦事,取得了誠信,大家去那裏購買心裏踏實。”

廣東藏家青睞香港因保真度更高

買家鍾情于香港的另一個原因,是那裏拍賣品的種類繁多,可以“掃貨”。陳少湘説,由於不受進出口關稅及海關的檢查,並且拍賣行對藝術品的上拍鑒定非常嚴格,全世界很多收藏家都願意去香港買東西。在香港買,給人感覺保真程度更高。

那麼,去香港競拍的,都是哪些藏家呢?陳少湘介紹,有不少是以企業身份過去的,也有很多以私人博物館的名義前去“掃貨”,還有一些藝術品投資基金會。“這幾類人去買,一定比個人去買瘋狂得多,出手大方得多。我們私人藏家只能去撿漏了,不能跟他們比。”他同時透露,廣東藏家有80%-90%都會選擇前往香港,因為“方便”。“廣東人到香港去買,很親切,我在香港的拍賣場上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講廣東話的人。”

資深藏家謝文偉:

大拍賣公司價格雖貴但較穩妥

作為一名在收藏領域浸淫多年的資深瓷器鑒藏家,謝文偉曾多次參加各地的藝術品競拍。他介紹,在香港參與拍賣,選擇大公司自然會穩妥,但是價格偏貴。他同時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就藝術品而言,不熱的東西都值得追捧。

國內大拍賣公司進軍香港不代表市場轉好

收藏週刊: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等內地大拍賣行今年進軍香港,這代表了怎樣的市場信號?

謝文偉:嘉德和保利與老牌拍賣行如佳士得、蘇富比競爭,他們有這種魄力。但這並不是説市場轉好,從大的經濟環境來説,我認為今年是最差的,明年也不樂觀,從去年年底就已感覺金融海嘯的影響,現在才慢慢真正體驗。歐債、北美經濟衰退等因素對藝術品是有衝擊的,但高值的東西受衝擊不大。

收藏週刊:內地拍賣行在香港的有哪些競爭優勢?

謝文偉:他們之間的競爭,除了數值上的體現,還有誠信、專業水準,保真性等幾方面。目標人群自然也有分別,蘇富比、佳士得這麼多年來形成的客戶,都是很專業、實力很雄厚的收藏家。香港小拍賣行藝術品更考驗藏家專業眼光

收藏週刊:廣東的藏家怎麼看待香港和內地的拍賣公司?

謝文偉:中國主要的收藏品市場就是南北市場,南是香港,北是北京。東西市場有待開發,東在上海那邊,西指西安、成都,西邊現在完全不成熟。廣東藏家傾向於香港,因為那裏相對便宜,誠信度和綜合水準都要好點。

當然,內地的公司在服務等各方面其實和香港不會相差很大,最重要是消費者的信心問題。不是説在香港拍賣的都是真的,大行自然穩妥些,但樣樣都貴,小行參差不齊,需要自己具備專業眼光來辨別。

收藏週刊:到香港競拍,當下有哪些藝術品門類適宜入手?

謝文偉:就藝術品來説,不熱的東西都值得追捧,前提是它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從專業角度來説,我們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藝術品的價值來判斷其未來的潛力。

不少藏家收藏只作為投資賺錢的手段

收藏週刊:您剛才説到從大的經濟環境來看,現狀不容樂觀,但我們也發現,近年來廣東的藏家數量,正在日益增多。你怎麼看這樣的變化?

謝文偉:藏家數量在增加,因為熱錢很多,但真正認知這一行的人不多。藏家應該要不斷地讀書、學習,要找可信賴的專業人士做顧問。投資總會有風險,尤其古董行業水更加深,風險很大。

收藏週刊:您的意思是藏家數量看起來很多,但真正懂行的不多?

謝文偉:廣東不少所謂的藏家,熱情不足,理智有餘。他們總是問行價多少,但我認為藝術品本來是無價的,價錢是人定出來的。藝術品的價值衡量,視乎這件物品出處、作者、用途以及綜合保存的完美度等很多因素。如果一個藏家沒有達到某種認知,怎麼可能出到高價去買。

  廣東藏家普遍抱著撿漏的心態,這不應該,如果有這種心態,買到假貨的幾率高之又高。健康的心態應該是用合理的價錢買到合理的東西,用時間去換金錢,不能夠抱著立竿見影的幻想。不少藏家都不是很專業的人士,只把收藏當成一種投資賺錢的手段,他們只是葉公好龍。

廣州銀通總經理陳俊明直言:

到香港買藝術品更便宜

對於買家來説,在全世界哪個地方買都無所謂,最關鍵的是看東西本身。談起在內地和在香港舉牌的區別,廣州銀通總經理陳俊明直言,兩地舉牌其實差別不大,內地買家去香港舉牌,因為匯率的關係,成本反而會更低。

今年10月,中國嘉德香港首拍,兩專場總成交額4.55億港元,為拍前估價的2.5倍。對此,陳俊明認為,中國嘉德在香港取得的好成績,並不一定就代表了整個市場的總體拉升。目前,古代書畫在香港市場上,相對而言比內地更加活躍。

談到與去年的市場比較,陳俊明説,現在還是強調精品、“生貨”和特別的東西。他比較看好文人書畫,尤其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那批文人的手稿。今年12月,北京匡時秋拍的“南長街54號藏梁氏檔案”就全部成交,總成交價達6709萬元人民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