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限量版畫”實為印刷品 拍賣價高達25萬港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5 10:05:05 | 文章來源: 21CN財經

日前在廣州舉行的“2012藝術廣東”博覽會上,近九成參展商反饋有作品成交,然而在該展會上,限量版倣真畫卻門庭冷落、乏人問津。據業內專家介紹,隨著近年書畫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限量版倣真畫應運而生,部分商家又稱之為“限量版畫”或“數位版畫”,但此“版畫”非彼版畫,限量版倣真畫僅是“複製品”、“印刷品”,不具備“藝術創作”性,並不屬於藝術品範疇。

市場

部分商家炒作“限量版畫”其實只是印刷品

10月7日,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的2012秋季拍賣會上,趙無極1953年創作石版版畫《小船》以及1968年創作蝕刻版畫《無題》以13.75萬港元成交;方力鈞200O年創作木刻版畫系列(六件)拍得25萬港元;常玉1930年創作蝕刻版畫《陶潛詩集》以5萬港元拍出……以“版畫”作為關鍵詞上網搜索,您會發現它是拍賣市場上常客,並且已廣為收藏界熟知和認可。但是,此版畫並非“限量版畫”之“版畫”。

“‘限量版畫’實際上應為‘限量版的倣真畫’,是商家們利用語法縮寫鑽了文字表述的空子。”小佑軒畫廊藝術總監劉志強直斥,目前在市場上炒得“沸沸颺颺”的動輒數千元甚至叫價高達十多萬元的所謂“限量版畫”其實只是印刷品:“誠然印刷品也是藝術品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也具有裝飾價值和欣賞價值,但沒有投資價值,只有消費價值。”

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物藝術品行業協會副會長陳慶彰則認為,限量版倣真畫之簡稱“限量版畫”與傳統藝術門類的“版畫”實為兩個不同性質的東西:“中國版畫歷史悠久,之前叫複製版畫,民國後,由魯迅倡導的新興版畫則是藝術性相當高的創作版畫,其強調藝術家個人全部創作過程,符合藝術創作的特徵,成為真正意義的藝術作品。尤其是當年的版畫作品反映社會現實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陳慶彰指出,當今市場上出現的“數位版畫”充其量只是以藝術創作為基礎的工業化印刷産品:“版畫講刀味,木刻更有木味,同水墨畫的筆味墨味同源,印刷品就可能少了些味了。至於欣賞與否,收藏與否,就見仁見智了。”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特別強調:“雖然傳統藝術門類版畫亦不能回避與印刷的關係,但新興版畫並非過去的‘複製藝術’,而是‘創作藝術’,是由藝術家構思創作並且通過製版和印刷程式而産生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獨力完成的心血之作。現時,社會上還存在一個很嚴重的認識誤區,就是將通過絲網印刷技術或利用高科技數位技術,製作完成的名家藝術作品當作為絲網版畫和數位版畫,其實那只是絲網複製品和數位複製品!”

業界

反對派:倣真畫攪亂市場

除了市場認可度不高外,本土多數藝術家對限量版倣真畫也缺少熱情。一位從事限量版倣真畫製作與經營的商家坦言:“部分藝術家因擔心限量版倣真畫會對自身作品的市場消費形成衝擊,對限量版倣真畫並不感冒,甚至比較抗拒。”

廣東著名山水畫家、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何俊華就對倣真畫持反對態度:“‘收藏’在我國仍處於初級階段,‘倣真畫’真假難辨,容易引致魚目混珠的市場混亂狀況。試想,如果一件高倣真名家畫作,經過市場流通,被作為禮品贈送給友人,而友人又在不知情中將其當作真品再轉送他人,又或者作為真品去展示甚至作為‘家珍’世代流傳,這不僅對擁有者來説是一種傷害,在‘假面具’被揭破之時也將導致朋友間的感情破裂。此外,作為藝術家,偶得的一兩幅佳作並不能作為自身的驕傲和藝術水準的體現而去大肆宣傳、推廣,而應該不辭勞苦勤耕耘,在藝術創作領域不斷勇攀高峰。”同時,何俊華認為,值得倣真的對象應該是在社會上已經得到公認的藝術大家的名作,甚至是歷史孤本。

支援派:倣真畫助藝術普及

上述倣真畫商家告訴記者,在西方國家的藝術品市場,70%是限量印刷品市場,原作市場只佔到三成:“國外的限量印刷畫有收藏級的,也有普及型的,而且更多的是普及型的,其每件作品的印刷量約在100件~300件之間,價格約為原作的1/50。限量印刷畫對消費者來説具有裝飾性和欣賞性,對藝術家來説則有很好的宣傳、推廣作用。”

資深書畫鑒藏家、廣州市藝術品行業商會會長石金柱坦言至今並未購買過限量版倣真畫,但認可倣真畫帶來的藝術欣賞性:“藝術作品購藏不能帶有很多的功利之心,而應該是精神層面的享受,享受藝術品給自身帶來的愉悅感。倣真畫之所以在西方國家得到廣泛認可,皆因人們對美的價值認同,是對美的追求和消費過程,而非投資增值需要。”許欽松認同石金柱的看法:“倣真畫對藝術普及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必須明確的是,倣真畫需有正規、明瞭的標識,包括藝術家簽名以及印數編號等,不能以假亂真。”

對於倣真畫是否具有收藏價值的問題,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兼書畫專委會主任黎展華表示:“物以稀為貴,‘收藏’亦有不同層次之分,高品質的倣真畫同樣值得收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