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級市場,畫廊在當代藝術市場的産業鏈條中實質上充當著學術門檻的作用,為整個學術市場篩選具有時代價值的作品。在國內,畫廊幾乎壟斷了學術市場的進場門票。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件藝術品得以進入畫廊,其價格便會毫無疑問地上一個臺階。這是因為畫廊在這件作品上附加了自己的學術信用,而藏家所支付的,也正是因此産生的學術溢價,並非作品本身的成本或者原有的審美價值。相比于拍賣行基於交易制度設計的“交易信用”。畫廊的“學術信用”來自於它的學術判斷和商業運作的能力。
不難看出,作為整個學術市場的門檻,畫廊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對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學術判斷,因為畫廊所售賣的並非藝術品,而是自己的學術信用。從市場的角度來説,畫廊是否具有學術信用,更是其定價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關鍵。所以,畫廊的學術信用和其定價合法性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僅高度相關,而且互為背書。畫廊根據自身的學術標準,判斷所代理作品的時代價值及其在藝術史中的位置,並根據實際的交易情況作出調整,從而確定一個價格——也就是俗稱的“藝術史價格”。這樣的定價是否被市場認可,是檢驗其學術判斷最直接的方法;同樣的,追述畫廊學術標準的來源,也是衡量其定價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最好途徑。
在國外,藝術市場有條件在長期試錯中不斷調整。在整個産業鏈條中,畫廊承擔著為學術市場把關、定價的職責,而拍賣行則成為更具有學術價值的藝術品的競價平臺。國內則恰恰相反,拍賣行與畫廊同時起步,缺乏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明晰各自的定位。在這樣的背景下,畫廊由於並不具備真正的學術能力,缺乏定價的合法性依據,因而在與資本的交鋒中一擊即潰,最終無法守住本該屬於自己的市場定價權;而拍賣市場則在資本的利用下,實際上發揮了為整個學術市場定價的功能。在定價權倒置的情況下,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倒挂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而言之,現有藝術市場制度設計的先天不足,使所有人只能眼看它起高樓、再看它樓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