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收藏家蔡斯民與中國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16 13:14:50 | 文章來源: 《頂層》雜誌

 

蔡斯民 攝影:呂一飛

 

  上世紀八十年代,蔡斯民為當時在世的14位國畫大師拍攝了一共84張生活肖像,劉海粟為這組照片取名“ 留真”。1989 年“ 留真” 攝影展在新加坡博物館首展,此後在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進行巡迴展覽,並多次出版大型畫冊。

大多數80歲的人每天的功課基本都是養花鳥、打太極、曬太陽,但已經80高齡的新加坡著名攝影家、策展人、收藏家蔡斯民先生卻有完全不同的功課:策劃展覽、參加拍賣、經營畫廊、推廣中國當代藝術。

攝影留真

2011年8月4日到12日,浙江美術館為他舉辦《留真——中國畫名家像傳蔡斯民攝影展》,開幕那天,蔡先生一圈白色鬍鬚、一襲白夾克、一頂黑色鑲邊漁夫帽,藝術風範與長者風度相攜而來,讓人不由得讚一句:老帥哥!

蔡斯民是新加坡最著名的攝影藝術家之一,在1955年他曾獲得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碩士及國際影藝聯盟最高榮譽頭銜,還得過新加坡國家文化獎章。那年頭這些頭銜的含金量高著吶。

1950年蔡斯民才開始從事攝影,後來進廣告公司工作,併為公司裏聘來的世界各地攝影師當助手,敏而好學的他獲得了更多啟迪以及專業攝影技法,而廣告公司的工作令他學會策劃。

1984年代末,蔡斯民先生受新加坡航空公司委託,去拍攝有關中國文化的宣傳照片。“82、83年,新加坡航空公司第一個想進入中國市場,所以要拍一些針對中國的資料,包括文化方面、旅遊景點等。那時也接觸到一些老藝術家,如吳作人,也見到吳冠中,不過那時候他都還沒出名。”蔡先生笑著説。

一向愛好藝術的他稍有閒暇便去拜訪國內畫家,工作之餘他“更想要從事一些沒有商業考量,純粹是自己喜歡的事。”而他發現早已作古的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等都沒有專業性的攝影照片傳世,便想為尚健在的、最高齡的、有影響力的老一代中國畫家拍攝生活藝術像傳。

第一個被拍的是大師劉海粟,當時他剛好在新加坡做展覽,於是蔡斯民便跟著記者們採訪時抓拍他的表情。也有些“漏網”大師,“當時是由黃苗子策劃給我提供的這個名單,本來是15個,包括林風眠,我去香港見他,還拿著吳冠中寫的一個條子去見他,不過林風眠拒絕參與這個攝影,那麼我就沒辦法,所以很遺憾。”

1984-1988年,他陸續拍攝了朱屺瞻、劉海粟、黃君壁、趙少昂、陳文希、王己千、李可染、葉淺予、吳作人、陸儼少、謝稚柳、黎雄才、唐雲、關山月的84張生活肖像。這14位出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書畫家,是傳統文化系統滋潤過的最後一代人,用蔡斯民先生的話説“要設法留住這一代國畫大師的藝術、才情、學養和他們超凡的真性情”。

蔡斯民先生力求找到悠久的傳統和大師獨特個性的結合點。在正式拍照前,不但深入研究其作品,還閱讀有關的資料。為進一步認識大師,蔡老也同大師的朋友及學生交談,向他們多方打聽大師的性格與興趣,或特別癖好。為了營造最切合人物身份的完美情境,他也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構思佈局,以細微事物突顯人物特質。“我去的時候,開始是絕對不會拍照的,可能拿相機,就沒有拍,我至少見他第二次、第三次才拍,我先看他的環境,他的愛好,我跟他聊的時候他用什麼茶杯,他喜歡抽煙或是他喜歡做什麼一些東西,跟他聊一些每天生活的習慣……”

於是他鏡頭中的畫家多是身處某種毫不偽飾的生活狀態中:劉海粟在畫人體模特,黃君璧在鳥籠前晨練,王己千在MoMA欣賞畢加索雕塑,唐雲在品蟹飲酒大快朵頤,朱屺瞻在搖頭晃腦地聽蘇州評彈,葉淺予在跟扮作飛天的美女演員聊畫……雖然按照現在的説法多數照片都是“擺拍”,但蔡斯民的確採用了深入人性的特殊視角,去努力記錄當時14位中國現代國畫大家的風姿,為中國美術史留下重要的影像紀錄和珍貴的歷史圖像文獻。

拍攝這些作品,蔡先生全部是自費,也毫無商業目的,只是想從攝影藝術角度記錄這些大家們的性格面貌,使用400度黑白膠捲加衝到ASA1600度拍攝,儘量用自然光,不補光。他前後一共拍了4年,七八次飛來中國、兩次去了台灣地區、兩次去了紐約。蔡斯民坦陳,“我就憑一種使命感做了這個事,那時真的沒有什麼其他目的在後面,假如我想要拿他們的畫,情況又會不一樣了。我很真誠去做,而這些老先生都知道我是一個真實攝影家,很誠心要給他們拍攝,所以他們容易跟我配合。”

除了留真展覽中的14位國畫家,蔡斯民也給其他一些藝術家留下了很多攝影圖片。比如吳冠中,他也拍了很多,蔡斯民告訴我們:“現在全國用的最好的吳冠中的照片都是我的,包括在英國,巴黎,印尼,泰國和新加坡拍的。”“那時候我第一齣發點是要表現吳先生的作品都是以線與點為主要形式,所以我從這個線裏邊用燈光表現比較現代的東西,所以我就約吳冠中先生到我的工作室來,在工作室我就借燈光,還有電筒衍射的。”

面對這個骨灰級的攝影藝術家,本刊記者難免想探尋一下他對數位攝影和傳統攝影的看法。他卻講了這樣一個故事:“90年代時,我在瑞士去參觀勞力士手錶博物館,跟勞力士表的一個重要人物聊起剛剛流行起來的石英錶。我問他石英錶跟勞力士表有什麼差別,他説很簡單,石英錶沒有芯的,是電池的,好像機器人一樣,勞力士是有芯的,有感情的東西。”他認為攝影要自己衝自己洗,也像是投入了感情在裏面。但他同時覺得數位攝影也有優勢,因為可以處理很多比較觀念的東西或是創作一些更當代更複雜的攝影作品。

 

  1997年,葉永青、張曉剛、周春芽、沈小彤、何多苓、羅中立等藝術家在蔡斯民成都武侯別墅歡聚一堂,大家在同一塊畫布上作畫留念,圖為2012 年蔡斯民與這件獨特的作品合影。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