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在西方藝術市場上時常出現這樣一幕:每當有日本買家或其代理人出現在拍賣場上,那些神情如大理石雕塑般靜穆、氣質好似沒落貴族一樣矜持的拍賣行工作人員的神情都會在瞬間泛起微妙的變化。他們眼神中一閃而過的不易察覺的光彩,嘴角微微揚起的優雅弧度,無不表露出其內心的喜悅情緒,這些精明的國際藝術品商人知道:大主顧來了!
二十年後的今天,這一幕還在繼續上演,只不過,主角由腰包鼓鼓的日本買家變成了“不缺錢”的中國人。持續多年高速增長的GDP,早已使世界人民認識到,中國和中國人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視。手裏有錢膽氣壯的國人,也昂首挺胸地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場合,這些場合中就包括各個國際大型拍賣會的現場。
從最初的囊中羞澀,到現在的一擲千金,中國收藏家(買家)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大拍賣場上的寵兒。這種轉變的確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在今年的蘇富比春拍上,畢加索的《閱讀的婦女》以2130萬美元被中國買家拿下,去年以電話匿名形式花了1.06億美元天價拍走畢加索《裸體,綠葉和半身像》的買主,竟然也是中國人。難怪現在無論是國際藝術大展,還是高端美術畫廊,都對來自中國的豪客青睞有加,蘇富比已經開始量身定做,舉辦針對中國買家喜好的專場拍賣會了。
有外媒評價説,這是中國人揚眉吐氣、贏回自信的一種方式。這種説法雖然偏頗,但也有一定道理。中國收藏家開始如同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收藏家一樣,讓世界震驚之餘更吸引了眾多藝術品商人熱戀般的灼灼目光。媒體上的溢美之詞也紛涌而至,被寵愛、被熱捧的中國收藏家,個別人已經開始暈暈乎不知所以。
然而讓我們撇去浮光掠影,暫不聽阿諛奉承,靜下心來回顧一下日本收藏家進軍國際藝術品市場的坎坷之路,或許能從中發現一些可借鑒或警醒之處。讀史可以明智,十幾年前身邊的慘痛實例或者更有説服性。
日本收藏家與西方印象派的愛恨糾葛
(一)曾經的風頭一時無兩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逐漸步入高速穩定的發展軌道。八九十年代進入全盛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手頭資金極其充裕的日本人雄心勃勃,開始放眼國際市場。其中有一部分在美國等地大肆購買房地産,還有一部分人則把投資的目光轉向了國際藝術品市場。
藝術品具有保值性,這似乎已經是一個人人皆認可的概念。而且藝術品又有不同於其他商品的獨特性,其本身所包含的藝術文化氣息使得連靠近它的人仿佛都變得格調優雅起來。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日本人對西方印象派作品情有獨鍾,對喜歡的畫作志在必得。有統計資料顯示,從1987年到1990年間,國際拍賣會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都落入了日本買家之手。這4年間,日本竟然從西方進口了138億美元的藝術品!
日本人對於印象派的偏好是有其緣由的,日本傳統浮世繪對西方印象派曾經産生過巨大影響,一些藝術大師如梵谷等也對浮世繪藝術極為推崇。這點聯繫讓日本收藏家在欣賞印象派作品時很容易産生共鳴,似乎印象派繪畫的輝煌也能激起日本人謙卑外表下深藏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國際賣家、美術評論分析家、大銀行家等也在一旁邊推波助瀾,都聲稱購買西方藝術品極具保值性的同時,更有著巨大的升值前景。就這樣,日本收藏家收購西方印象派畫作的澎湃大潮形成並一發不可收拾。
有人認為,原本最先也許只是個別日本收藏家由於欣賞而對印象派畫作的收購,演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對於印象派的全民追捧。其實這個認識並不全面,有一點沒有提及。當年日本各大企業積極參與了印象派頂級名畫的競拍活動,其中也有為公司打廣告,獲取國際關注度的意味。例如著名的安田火災和海事保險公司,雖然花費了3900萬美元高價購得梵谷的《向日葵》,但也因此而蜚聲國際,一度佔據歐美各大媒體的版面。以前也許只是在行業領域有知名度,此舉下來,安田被更多普通大眾所知曉,成功為企業打響了國際牌,這筆廣告費可以説花得並不冤枉。
自此之後,日本各大企業競相效倣,名作的拍賣價也節節攀升,日本人對印象派的狂熱成為國際藝術市場上的一道令人瞠目的景觀。在這種氛圍下,除了世界頂尖畫家的作品,連市場上一些不知名的印象派畫家的三流作品也被日本人炒得價格虛高不下。殊不知此時,已經為日後印象派作品的沒落埋下了伏筆。但那時的全球藝術品市場,看日本人時都是一臉的笑逐顏開。日本收藏家和國民也都沉浸在一種興奮的藝術榮光裏,媒體報道説當時的日本的美術館等專業機構也被衝昏了頭腦,展開了空前的“大換血”,購置了大量的西方藝術品。
(二)而今的黯然離場
然而事情的後續結果又如何呢?十幾年後,大量印象派畫作無法出手,堆積在日本收藏家的倉庫裏蒙塵納垢,再無往日風光。巨大美好的泡沫遮蔽了許多人的眼睛,等到他們再度睜開眼睛看世界時,才愕然發現:在這個遊戲中,沒人來接手最後一棒了!!據日本畫商最樂觀的估計,當年以50億美元購入、現仍保存于日本各銀行手中的畫作,如今最多能賣出14億美元。當年財大氣粗、笑傲西方藝術品市場的日本買家,現在大多正對著自己縮水不止一倍都難以出手的藏品怨聲載道呢。
如此的價格落差,恐怕是當時處於藝術品瘋狂時代的所有日本人都根本沒有料到的。這些畫作,不但沒有如預期中的價格一路飆升,反而連當初的購進價格都無法保障了。有人不禁要問:藝術品的保值性體現在哪?
其實如今這個結果,罪不在藝術品,不在那些一流大師或者三流畫匠,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自己的瘋狂和貪婪所致。藝術品的確具有保值性,但不是只要與“藝術”二字沾邊,就是穩賺不賠的保證了。如果你把一個本身價值一百萬的作品炒到一千萬,那由於炒作而衍生出來的九百萬本身就是虛幻的泡沫,這個時候,你卻想讓這個泡沫永久不破滅,是不是有點強人所難了?
誰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和引領者?
相比起當年的日本收藏家,而今讓世界矚目的中國收藏家的情況則顯得更為複雜。收藏文化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但以前國人更關注的是本國藝術品(尤其是文玩古董),對於西方藝術品的興趣則是近幾年才興起的。這無疑讓眾多西方藝術商都欣喜若狂。
除了中國的新貴階層眼界更加開闊,對藝術的喜愛更加廣泛外,對於西方藝術品的追捧還有一個特殊原因。一些收藏家認為收藏世界名畫既可以投資獲益,同時也是個“面子工程”。畢加索的真跡往豪宅裏一挂,是不是顯得主人也品味非凡了?雖然,普通如你我他,專業如畢生研究畢加索畫作的專家,也時常根本看不出來,老畢作品裏究竟畫的是什麼東西。
中國的收藏家們走出國門不久,卻時不時有驚人之舉。相較其他國家的收藏家,中國人的愛國情結更濃郁一些,一直以來都有愛國華僑或商人不惜重金從國外購買流失文物捐獻給祖國。西方藝術市場上的商人早就洞察到了這個先機,拍賣場上對中國文物屢屢喊出天價的競拍者都是中國人。他們很好地利用了這點心理,把中國文物一再哄抬到一個高不可攀的價位上來。
例如圓明園十二銅首,其中兩座被澳門愛國商人何鴻燊從海外買回無常捐獻給國家,但同為十二銅首的豬首和馬首,相隔僅僅四年,價格就差了十倍!2003年何鴻燊斥資600多萬港元買回銅豬首,2007年,購回銅馬首竟然花費了6910萬港元!誰是最大的得利者?答案不言而喻。關於高價回購流失文物的意義,萬科的王石曾經在微網志上發表了反對意見,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一番針鋒相對的大討論。
中國收藏家作為初入國際藝術品市場的觀眾,其中絕大多數人對西方藝術品和藝術史都所知甚少。然而久貧乍富的沾沾自喜、人云亦云的隨聲附和,甚至僅僅是單純地對西方藝術的頂禮膜拜,都使得他們在一些精明的國際藝術品商人眼裏看來,顯得如此的“單純”和“可愛”。一些對油畫分哪些流派都一無所知的中國買家,卻毫不吝惜在拍賣場上頻頻舉牌。就像一個心無城府的豪爽漢子,熱情且盲目,看見別人説什麼東西好,都一幅志在必得的氣勢。然而他們面對的又是誰呢?是專業而龐大的藝術品商人的團隊,是市場上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和引領者!
其實不管是拳拳的愛國之心也好,樸素的藝術追求也罷,甚至是虛榮求名的附庸風雅,無形之中都是在推高藝術品的價格而非其真正的價值,讓國際藝術品的賣家和中間商坐收漁翁之利。
中國收藏家將留給世界怎樣的故事和評説?
我們的近鄰日本,曾經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炫目耀眼的經濟繁榮期,股市一路高歌,樓市節節攀升,熱錢瘋狂涌入藝術品市場,各類藝術品價格瘋狂猛漲。人們似乎個個都歡心鼓舞、信心滿滿,熱火朝天的市場上好像遍地黃金,你隨便彎腰一撿,就能賺得個盆滿缽滿。
是不是覺得這個情景非常熟悉?熟悉到讓你覺得有些可怕?日本的經濟神話隨著股市樓市的大崩盤而破滅,國民經濟也隨即陷入了長期的萎縮低迷狀態,藝術收藏市場也由門庭若市變成了門可羅雀。日本收藏家曾經在國際藝術市場的大舞臺上風光無限,但到最後,留給世人的只是一個華麗而落寞的背影。今時今日,腰纏萬貫的中國收藏家們站到了這個令人目眩神迷的舞臺上開始大展拳腳。二十年後,當人們暮然回首,他們又會留給世界怎樣的故事和評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