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畫廊與畫家的“雞生蛋”困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9 10:40:49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熱點專題

 

北京榮寶2012春拍日前落槌。1.51億元的成交額,共計成交1500多件藝術品。3月24日,中國嘉德也將拉開拍場大幕。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拍品行情要好于預期。而在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余丁看來,這不過再一次驗證了“藝術品一、二級市場倒挂”的常態而已——一方面是藝術品交易大國,另一方面,作為藝術品一級市場重要部分的畫廊業長期疲軟。

記者了解到,國內實行經紀代理制度的畫廊已近兩千家,可這個著眼于解決畫家創作與推廣兩難的制度,並未真正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在書畫交易領域,不少畫家更習慣於原有的手工作坊式,即在自己工作室或委託中間人賣畫。

畫家

寧可自銷,不要“菜販子”

陳泗偉和愛人5年前從山東辭掉高校的工作,雙雙進駐宋莊藝術區,開起了藝術夫妻店。專攻風景油畫的他坦言,其間自己找過多家畫廊,希望能協助推廣自己的部分作品,“可他們就類似于‘菜販子’,根本不可能做到與畫家共同成長。”具體表徵為:既不在前期提供市場需求導向,也不在後期為推廣投入。幾年下來,未簽約過一家畫廊的他依然故我地做自己喜歡的學術畫。他愛人張慶慧的境遇稍好一些,目前與三、四家畫廊有簽約合作。“不過一般我只會同意由他們代理一年。”她告訴記者,一家畫廊曾經在展出她的作品數天后,就賣出十幾幅,卻一直以各種理由推託交付成交金額。“沒有誠信度的畫廊主,還不如‘菜販子’。”

李洪濤很看重畫廊能給予自己的“襄助”。“畢竟創作和推廣兩頭都要佔用精力,有人幫忙打理推廣,自己就能一門心思搞好創作。”不過,從中央美院畢業後去年才進入宋莊藝術區的他也承認,當前最要緊的是拿到中國美協會員資格,然後多參加展覽甚至拍賣,引起畫廊的注意。他説,其實畫家並不希望既做藝術生産者又做銷售員,但當前畫廊的經紀代理制度並不完善,無奈之舉只能是畫家兩頭兼顧。

曾經和中西方畫廊都有過合作的畫家趙孟君認為西方畫廊更有耐心,“為了推一本畫集,它可以等上一年,更不用説包裝畫家本人了。”而國內的一些畫廊更講究“短平快”,往往低價買進一批,然後再伺機高價賣出。“同樣是推廣交易,國內的畫廊有時候已淪落為普通銷售者。”在他看來,也正是這種“淪落”,讓畫廊多了叫賣作品的吆喝聲,而少了對畫家的引導與發掘。

畫廊

樂做伯樂,但不願被“出賣”

儘管畫家對畫廊頗有微詞,但白盒子藝術館館長孫永增認為,畫家自産自銷的模式並無優勢。這家位於798藝術區的畫廊,去年曾入選某權威藝術雜誌評選的中國畫廊百強榜單,擁有當代藝術與設計版權開發中心、藝術品商店、白盒子藝術沙龍、藝術與品牌拓展等商業功能。“相比于單個藝術家,有實力的畫廊無疑擁有更多藝術資源,尤其在市場行情把握方面更顯先見之明。”孫永增介紹説:“畫廊在藝術家成長過程中,要做包括學術梳理、展覽推廣、藏家維護等在內的大量工作,賺錢盈利也相當不容易,因此畫家與畫廊之間要有很好的信任關係和契約精神。”

孫永增經常通過業緣關係,從全國各地“網羅”來一批非著名畫家到館內集體創作,以期發現一些新星。不過,業內一位批評家認為,國內畫廊目前並未在吸引畫家方面體現出多少優勢,“出於市場收益考慮,畫廊往往會優先甚至將簽約指向鎖定為名家,然而名家自身活動能力並不需要‘倚重’畫廊;非著名的畫家倒是積極性有餘,可畫廊‘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幾率陡然增大。”

畫廊“佩斯北京”2008年進駐798藝術區時,坊間有人斷言,“狼來了”將導致國內畫廊倒掉一大片。可事實是近些年新開的畫廊數遠遠多於倒閉的數量。趙孟君認為,畫廊的持續增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畫家和畫廊已有較高依存度。經過前些年與多家畫廊的短暫合作後,他希望今後能與一家“對上眼”的畫廊“長相廝守”。

不過,畫廊和簽約畫家由“親如一家”到“互相指摘”的現象並不鮮見。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畫廊業主抱怨説,早些年,自己動員身邊不少圈兒內好友出點子、推畫展,幫助對方提升名氣和畫價,可就在瓜熟蒂落之時,畫家卻以雙方合作期限已到為由,將所有收益據為己有。他説,“我樂意去做伯樂,因為于我有利,但我不能容許‘見利忘義’,被出賣。”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