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治:《榮寶齋畫譜——白雪石山水》序言

時間:2011-07-18 15:02:29 | 來源:《榮寶齋畫譜》

藝術家>白雪石>研究文章>

雪石兄自50年代後期,與予同事近十年,並同遊匡廬、井岡等名…勝跡。深知其為人淳樸,精進不息,而藝如其人。近年聞又兩上黃山、五至桂林,作品巾更多新境。其技法更為成熟,風格愈趨顯豁,以在北京、香港及鄰邦日本之多次畫展後,聲名鵲起,更為後學者所欽重。《榮寶齋畫譜》丁1986年即已存山水部分選印雪石之作一冊。其中約有半數為其山水、樹木之寫生畫稿,既顯示筆法、墨色之剛柔、繁簡、濃淡、乾濕等變化,也表現了直接來自大自然的真實感受和生動、新鮮之趣;既矯正了明、清以來講筆畫次序或某種描法、皴法等較公式化的不習方法,也無形地提倡r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創作素材的重要性,並提出鮮明的例證。

但在前印的《畫譜》中,含有構圖、構思意義的作品,也多選內容較為簡潔、單純者,或也為了更有利於初學…水l畫肯年的欣賞和學習。而近年雪石不僅創作豐饒,更多技法上的新嘗試和新意境、新風格的發揮,印行續集就顯得更有必要。

如此次所選作品,有高34釐米,長277釐米的《漓江》和高 72釐米,長達367釐米的《拒馬河畔》,都是橫幅巨作。既內容豐富又變化多姿,如“漓江”幅在左部近處,以峭撥的奇峰為主,僅在兒處峰隙露出村舍和汀流,近峰凝重而遠山盡入空蒙。右部則群峰推至中景,又有兩層中隔繚繞的白雲。近景在瀟灑的叢竹和新綠的繁枝間有小舟停湟,而峰影垂江。顯然這一部分是著重表現了漓江的清澈如鏡。其色調除以墨色的濃淡來顯示遠近距離外,全畫多用綠染,只在幾處峰巔用暖色顯示朝陽初上。小舟及屋頂著淡赭色。在一片明媚的春光中又增加了節奏。《拒馬河畔》的構思、構圖、色調乃至筆法和“漓江”幅都頗有不同。《拒馬河畔>的構圖完全打破r一般的格局,左右兩方的近景山崖幾乎完全對稱,而中部群山的比重亦大致相當。這種大膽的構圖可以説前無佔人!這和作者對各名山勝地有很深刻的觀察、體會(當然包括寫生畫稿)自有密切關係。也可見廣泛、深八地認識研究大自然正是每位山水畫家的基水功,是發揚創造精神和達到創新這一日標的必經途徑。

正因為有這一基礎條件,《拒馬河畔》這幅畫,才能做到看似單調卻又不單調,並且愈顯其新鮮、樸素和內容豐富。如左方是岩石疊成的一大整體,下有巨大的水窟,上有高亭,兩側有青青叢樹,樹下新建長樓,較密楓林和水畔羊群。或縱橫交錯,或大塊與小塊夾雜,且中部似有層層梯田,山頂及近處水濱僅有疏林並多點紅葉。這正是同中之不同,耐人尋味。

山水畫之基本筆法為“皴法”,雪石早年作品,較多傾向於挺健而嚴整的皴筆,但近年因廣泛吸收,由正而變,更做到正、變相生,精、放結合。如《雨後漓江》、《松瀑圖》等幅,縱橫揮灑,達“無法之法”的境界。至於繁與簡、實與虛,墨色的交融或對比,如《風雨欲來》、《雲起牧歸》、《深山春早》諸幅.都靈活運用,各盡其美。

由於雪石多年來的精研真山水和不斷的虛心求進,故能不拘一格而又自有獨特的風格面貌。這就是樸而秀、簡爭而清麗.挺健而多姿。他從事美術創作的精神和具體成就,都是難得的範例和師表,故欣為此畫譜作序。

(原文出自:《榮寶齋畫譜-山水部分-白雪石卷》1989年8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