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子子孫孫永寶用——中國人的傳統收藏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7 11:12:06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個常設展“子子孫孫永寶用——清代皇室的文物典藏展”。這個展覽不僅呈現了清宮內府的文物庫藏樣貌,也讓觀者了解到清代宮廷收藏的來源、保管文物的方式、帝王品賞文物珍玩的角度以及中國人守望傳統、注重源流的典藏觀。

清乾隆 紫檀雲龍紋多寶格(內附珍玩47件)

這個展覽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用來收納珍玩的“多寶格”。清代“多寶格”的製作,集歷代掌握空間的經驗、技巧于一身,結構的多元善變,暗藏著開闔的玄機,營造出富有情趣的曲折感,不斷尋覓就會有不斷發現的驚喜。這些盛裝寶物的各式匣、格、箱,就像皇帝的“玩具箱”,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感,也讓觀者體會到收藏的至高境界——擁有並品賞,永遠充滿不盡的樂趣。

除了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歷代帝王大多堪稱當時最大的收藏家。他們身份特殊,故可以做最純粹的收藏者,既鑒賞玩味,又鑽研考究,對古物珍惜禮敬,對其文化價值分外尊崇。檢閱清代檔案,處處可見宮中對於典藏文物的用心。他們大規模地將同類器物集中整理,辨識材質、功能及保存狀況,還對藏品斷定年代真偽,劃分等級,最後進行非常精緻的包裝,並對陳設點、收儲地,編列賬冊。而清宮典藏工作中,最細膩且符合現代收藏觀念的就是器物“身份證”的製作。皇帝匯聚文臣、識家,共同記錄、研究與考證宮藏珍品,詳細著錄尺寸,圖而譜之。敬惜珍愛之情,盡顯于卷上。

崇敬古物,是一項美好的人性特徵。歲月總是漸行漸遠,我們無法親身感受昔日的生活,只能通過古人留下的文字記載去想像,通過古人遺留的器物去感受。觀皇室收藏之真趣,思當下國人收藏之火熱,讓人不禁疑問:收藏古董的意義就是期待升值嗎?我們該怎樣以禮敬之心對待身邊的古舊之物?又該如何從珍玩寶物中吸收養分,從而學會“用”的樂趣?

説起古董,明代到清初以前“古董”一直被稱作“骨董”,古董與古玩的説法直到清乾隆年間才出現。直到今天,日本依然沿用中國古典的用詞,稱古董為骨董。

然而,關於古董與古玩,至今既無確切的定義,也無統一的範疇。一個老物件,有人把它視作古董,也有人將其鄙視為舊物或二手貨。在英國,時尚人士對舊時代的服飾絕不用“二手貨”稱之,以顯示對其文化價值的推崇。

在日本,古布也是一項特殊的古董。布料能成為古董,在國內的收藏家眼裏能接受的大概只有龍袍及古代精美的絲織品了。但日本的古布恰恰是民家的藍染或印花棉布。這種古布是從舊和服取下的,無論大塊小塊,都索價不低。日本江戶時代布製品昂貴,一件和服至少穿三代,多塊布料拼縫很常見,現今修修補補的一塊明治、大正時代百納布,早已價值不菲。古布因其織法、花紋及沉穩的配色之美,加之時光帶來的褪色後的柔和感,具有一種新布所沒有的韻味。這對於喜愛陰翳美感的日本人來説,用古布再製成各種裝飾品如杯墊、桌布、手袋等,賦予古董以新的“生命”,自有一番獨一無二的榮耀。

在義大利,古董蕾絲也被有特定喜好的收藏者追捧。蕾絲原本源自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16世紀由嫁到法國的凱瑟琳皇后帶到法國,其後風靡全歐。現今在復古潮流的帶動下,一片半圓領子的古董蕾絲也要賣到至少三四十歐元,這還很難碰得上。一片小小的古董蕾絲,寄託著意大利人一份悠遠的懷古情思,時髦的服飾有了這一抹“小風景”的點綴,便立時添了幾許沉香般神秘而怡靜的韻味。

英國人對老舊物件總有一份微妙的感情,他們對古董的偏愛世界聞名,堪稱全民都是古董迷,尤其越是上流社會的人,越是熱衷收藏古董。18、19世紀的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當時人們即熱衷收藏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直到今天,遍佈英國的古董店及古董市集數量在世界上還是居前列的,藝術品拍賣公司更是多達400余家。當然,愛好古董的並不都是嗜古的專業收藏人士,跳蚤市場或古董市集的常客,除了收藏家和好古人士外,大多是設計師、創意工作者及藝術家。當世界各地的遊客紛紛涌向英國的名牌商店時,也許,這些品牌的設計師正悠閒地出沒于英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跳蚤市場和古董商店,為下一季的設計尋找靈感呢!

當China成為西方對中國的代稱,中國瓷器的魅力幾乎“俘虜”了整個西方世界的目光。溫潤典雅的宋代汝窯瓷器,在鑒賞家的眼中始終獨領風騷。現今全世界典藏的汝窯瓷器總量大約70余件,無論是天青、粉青或月白,無論表面開片或是一點紋路也沒有,都絕妙。台灣有一家陶器作坊,他們師法老祖宗的智慧,經過近20年的研發,作了數萬次的調配、嘗試與調整,生産出了向汝瓷致敬的“懷汝”系列實用瓷器。高溫燒制後的懷汝器,因胎質細密,很適合搭配台灣的烏龍茶。溫潤如玉的手感,配上馥鬱醇厚的香茗,品茗的意境與懷古的氣息溫柔地瀰漫,手上的那一杯茶,也儼然有了唐時的浪漫抑或宋代的儀禮了。

從清代皇室的收藏展,人們還發現,貴為天子的皇帝也會流露出常人之“怯”。在一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版上,乾隆皇帝留下的詩文記錄下了這位自信的天子在面對這塊玉版時所萌生的怯意:他擔心自己詩醜筆力弱弄壞了這件瑰寶!這種震撼力是文物古董所特有的,它喚起一代又一代人對歲月、對創造、對珍惜的禮敬之心,對文化傳承的感動、渴望和作為。

無論是收藏家的“大手筆”,還是普通人的“小清新”;無論是昂貴的稀世之寶,還是記憶中憧憬過的“心頭好”,今天,如果我們過分放大古董的財富屬性,而遺忘了賞玩古董本應帶給我們的內心的豐盈,這將是莫大的悲哀。如何對待古董,怎樣看待收藏,往大了講,它關乎我們的生命觀,往小了説,它就隱藏在我們園中除草、廚房擇菜、待客斟茶的平凡時刻裏,因為這樣的時刻隨時都洩露出我們生活的態度。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