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元代青花瓷器現代倣品的一般特徵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08 09:14:35 | 文章來源: 大江南

50多年前,人們對元代青花瓷器還知之甚少。自從美國學者波普博士以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原北京智化寺舊藏)藏“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龍紋象耳瓶為依據,對照伊朗阿特別爾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藏元代青花瓷器發表了兩本研究報告後,才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


元青花大罐(藏于天津博物館)



近30年來,隨著國內外研究、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熱潮的不斷升溫,其市場價位已今非昔比,動輒就要千萬元之巨。與此同時,當代景德鎮瓷器製造業對仿製元青花的熱情也與日俱增,各種元青花的仿製品不斷問世,並由當初的低檔産品逐步向高檔倣品發展。那些高倣品,其價格少則數萬元,多則數十萬元,乃至上百萬元。可以講,他們製作的“高倣品”無一不是用來打行家、專家之“眼”的。在現今古玩市場上,如果沒有那些行家和專家為買家“掌眼”,誰又會花數十萬元買東西呢?

在筆者看來,僅僅知道真品的一般特徵是遠遠不夠的,往往還會讓藏家自覺不自覺地走入一種誤區:誤以為凡是具備某些真品特徵的東西就一定是真品,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筆者僅就一般倣品特徵簡述如下,換句話説,凡具有下述特徵之一者,必定是現代倣品。

1.瓷胎過白、過細或過密者。景德鎮産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質與宋代青白瓷的胎質相似,看上去白中泛灰。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塗抹或噴灑的氧化鐵銹色者。社會上曾普遍認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紅”現象,並將此作為鑒定標準。其實不然,“火石紅”現象僅存在於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當數量古代真品上沒有“火石紅”現象。

3.內壁光滑無紋者。元代瓶罐等器物多采用陶瓷外膜慢輪拓坯成型工藝,在瓶、罐等器物內壁往往會留下明顯的指紋和旋紋。如果器物內壁光滑無紋,就應當是採用現代注漿成型工藝生産的倣品。

4.內壁有修坯刀痕者。在景德鎮陶瓷製作工藝中,修坯用的刀具有兩類。一類叫“條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內壁的;一類叫“板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外壁和圈足的。“板刀”的出現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而“條刀”僅僅是在清康熙年間才有的。即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內壁。康熙中期以後的瓷器才開始用刀具修整內壁。

5.具有均勻細密線狀刀痕者。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鐵匠煅打成型的基礎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而用“條刀”修整的瓷坯,會留有均勻細密的線狀刀痕。

6.釉色過白或釉質呆板者。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質都白中泛青,特別是早期産品與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樣。

7.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質稀薄者。元代青花瓷器是採用蘸釉、澆釉和刷釉工藝,所以看上去釉質豐滿肥厚但平整度欠佳。特別是採用澆釉和刷釉工藝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淚痕”和“刷痕”現象。

8.青花中的鐵元素浮于釉表面者。現代絕大多數倣品,大都只是在國産青花料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也不作高溫煅燒處理,所以氧化鐵不可能均勻地融合在氧化鈷中,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的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看,多呈礦渣狀斑點。

9.青花色澤過於灰暗或鮮艷者。

10.所繪紋飾有破綻者。

11.器物造型與時代或工藝特徵不符者。

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線條生硬或過於規整者。

13.器物的體積與重量之比明顯超常者。

14.成型工藝與時代特徵不符者。

15.墊燒工藝特徵不符者。

16.表面有明顯人工作舊痕跡者。

17.採用X光熒光檢測,指標元素超標者。

18.採用波普分析,釉質老化系數在0.10以下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