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2.2億拍賣漢代玉凳是在戲弄智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31 10:11:23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據媒體報道,在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舉辦的“2011年古代玉器專場拍賣會”上,“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粧臺(含坐凳)”以1.8億元起拍,最終以2.2億元成交。

拍賣市場好不熱鬧,從造假的金縷玉衣開始,徐悲鴻的畫、宋徽宗的字,再加上這個天價玉凳,無一不是自新聞始,以笑話終。

俗話説,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拍賣品是個隔行如隔山的行當,但至少常識還在。凳子在漢代如果不是説沒有,那也是個絕對的稀罕物。我們都熟悉“割席而坐”的典故:南朝宋時期的《世説新語》裏記載,漢末的管寧和華歆曾為好友,有次坐在一張席上讀書,當有高大華麗的車子經過門前時,管寧不為所動,而華歆卻丟下書,出去瞧熱鬧。於是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他説你不再是我的朋友。可見,漢朝時的人們還是席地而坐的。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裏,讀者又何曾嗅出凳子的味道來?

2.2億元買一個根據常識就能判斷為疑似贗品的玉凳,似乎是一件不太靠譜的事情,有錢人應該沒那麼笨。按照很多專家的判斷,這裡面大概有貓膩,通過自買自賣洗錢,抑或是像那件假的金縷玉衣一樣,騙銀行貸款。

這種種反常識,與《拍賣法》第61條不無相關,其堪稱是拍賣人或委託人的“免死金牌”,規定前兩者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鑒寶這個事情,誰也不能説有絕對的把握,乾隆不是還把真的富春山居圖當贗品了麼。但毫無疑問,這條法律存在著被濫用的情況,不保真變成了不負責,變成了博傻。法律有漏洞是正常的,但是有了漏洞卻不想辦法打補丁就説不過去了。如果沒有地方説理去,那這個市場就難免畸形發展,變成賭場。

騙人是人性問題,明火執仗地騙人就是制度問題。如果這樣的凳子也能如此得意地消遣一把公眾,那麼以後肯定還會有石破天驚之作,雍正的微波爐也會拿來拍賣,還會美其名曰,某某穿越時帶過來的。這樣的表述自然可笑和滑稽,但是漢代玉凳難道就不一樣的可笑和滑稽嗎?

市場經濟是一個整體,沒有哪一個具體的市場是塊孤島,拍賣市場的準詐騙,帶來的絕不僅僅只是對拍賣市場的失去信心,而是對於國內市場的有序失去信心。如果“保真”不能實現,至少也要對拍品的來源給出扎紮實實的調查,而不是來者不拒,只要有一個所謂的專家説是真的,就敢拍。藝術拍品再特殊也是商品,是商品就需要有信用保障機制,而不是做甩手掌櫃,讓拍賣市場的放衛星放成了笑話。

春節期間,最熱鬧的恐怕就是韓寒和方舟子之間的嘴仗了,無論是當事人還是看熱鬧的,都緊盯著誠信問題,已經到了吹毛求疵的境界。這種連白玉微瑕都不允許的勁頭,實在有點用牛刀殺雞,亂象叢生的拍賣市場才需要一把牛刀。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