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漢代玉凳折射藝術品市場零監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29 14:15:10 | 文章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造假氾濫,源於監管之失。與其他市場相比,國內藝術品市場可以算得上是“零監管”的市場,多年來一直放任自流,“作假不專業”的“漢代玉凳”就是對監管的嘲諷,當前國內的藝術品市場已經到了重典治亂的時候了。

春節期間,除去紅紅火火的過年新聞,一條“天價漢代玉凳”在貼吧、微網志等網民聚集地引發熱議。這套“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粧臺(含坐凳)”拍出了2.2億元,成為2011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最貴玉器。但很多網友指出,漢代古人是席地而坐,凳子還沒發明呢!

不用專家從“漢代禮制、貴族文化特點和服飾要求”等專業角度提出質疑,單憑一般的歷史常識,網友們就已經戳穿了天價漢玉凳的畫皮。漢代連凳子還沒發明出來,所謂的“漢代玉凳”難道是穿越而來?然而,恰恰是這套被網友嘲笑為“作假不專業”的玉器,依舊被拍賣公司説成是一套“讓今人看後嘆為觀止,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歷史價值”的文物珍品,並最終拍出了令人瞠目的天價。

近年來,“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藝術品拍賣市場表像繁榮,實則暗影重重。一些明顯作假的拍品仍拍出天價,其背後不同程度存在欺詐、自我炒作、洗錢行賄、貪污等不法行為。一些專家為了牟利不惜指鹿為馬,違心作假鑒定;一些書畫作者自賣自買,幕後雇“託兒”進行炒作,抬高二次拍賣流通的參考價;有的行賄者鼓動受賄者送拍贗品,然後當真品拍得高價,從而把黑錢洗白、完成行賄……

誠然,收藏有風險,投資須謹慎。但假鑒定、假拍賣已經不單是藝術品收藏界的“風花雪月”,而是成為嚴重侵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一顆毒瘤。去年曝光的“金縷玉衣”就是例證。5位頂級鑒定專家僅僅是圍著“金縷玉衣”繞了幾圈,就為騙子自製的“金縷玉衣”開出 24億元天價評估,建設銀行某支行輕信騙子的經濟實力,為其違規提供資金,最終損失5.4億元。

造假氾濫,源於法律之失。《文物保護法》中並未規定文物鑒定過程中哪個環節應負有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導致某些專家敢於為贗品開出真品鑒定;《拍賣法》中關於“拍賣人只要在拍前聲明不保證拍品真偽,便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的規定,更是成為部分拍賣行“知假拍假”的“護身符”。造假氾濫,更是監管之殤。與其他市場相比,國內藝術品市場可以算得上是“零監管”的市場,多年來一直放任自流,幾乎從未見處罰過一家違規、欺詐、拍假的拍賣公司和工作人員。

如今,“作假不專業”的“漢代玉凳”是對監管的嘲諷,監管有多無力,作假就有多倡狂。藝術品市場已經到了重典治亂的時候了。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規,堵塞拍賣行和專家惡意欺詐,虛假宣傳的漏洞;同時,修復監管缺失環節,明確文化、工商、司法等部門的職責,對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知假拍假、洗錢犯罪施以重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