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廣州·首屆藝術品投資國際高峰論壇【實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27 10:22:0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著名國際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皮力先生發表演講

【皮力】謝謝大會主席,謝謝主持人。我不知道能不能回答徐先生的問題,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國際化視野”,這個題目包含了兩個含義,一個含義是國際的當代藝術是否應該納入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體系中來,第二是中國當代藝術應該如何走向國際。

我的演講分為五個部分,首先梳理一下二戰前後以來的國際當代藝術市場熱點和脈絡,從脈絡中看一下所謂的國際當代藝術市場的開放程度是如何展開的。第一個階段其實是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或者説二戰之前,二戰之前這是非常典型的以印象派為主導所佔據起來的藝術收藏方向,印象派的收藏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這個提升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方面的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戰時,它讓很多19世紀、18世紀之前的落入法西斯清管的財産裏,很多猶太人移居到美國,希特勒不喜歡這樣的所謂頹廢藝術。二戰之後格林伯格在美國實業經濟的幫助下,一直到60年代中期奠定了美國抽象市場,美國抽象藝術在美國霸主地位,這是非常有藝術的轉換,二戰之前是美國人在消費歐洲藝術,二戰之後僅僅花了十年時間,整個市場的主流開始變成了全球在消費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這裡跟美國工商業資本家的崛起和美國在文化上的政策,甚至包括美國經濟勢力的增長有關係。即使如此,第二個高峰是在70年代,這實際上是全球經濟增長高峰之後享受成果的時期,産生了大量新興行業,包括公關行業、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概念放大是在70年代,也包括像是IT行業,這個行業創造出大量的錢,這個錢要落地,要落地的同時實際上抽象藝術從某個角度來説已經不夠消費這些錢了,所以就有其他的藝術消費這個錢的可能。巨大的經濟體導致錢還是落不了地,到80年代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年輕的英國當代藝術。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波普藝術還是英國當代藝術,都是跟傳媒聯繫在一起,藝術家巨大的製作團隊、巨大的行銷團隊等。

93年中國當代藝術第一次參加威尼斯當代藝術展,到97年再次大規模進入威尼斯當代藝術展,因此有了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與此同時,是印度。2008年這個市場還有依序蔓延的態勢,俄羅斯、拉美、中東,猶太人和阿拉伯世界當代藝術的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到2009年重新出現了非常可怕的文化保守主義抬頭的狀況,這個狀況具體的顯像後面也會説到。全球化與經濟的一體化是並行的,經濟一體化對於交方來説是好事,但是對於藝術來説,會摸平藝術的差異,我個人覺得這是需要警惕的地方。但是也要看到藝術市場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化開放程度,與經濟增長和發生是成正比的。

中國80年代有了初步藝術市場之後的基本變化。我們不要將收藏看作是純粹的對藝術之愛,我們任何人買藝術品,一是熱愛,二是收藏,三是其他的考慮。中國書畫界市場與中國雙軌制是有關係的,70年代到80年代中國畫,包括一部分的古玩,都是作為饋贈或者最原始的藝術品交易方式,那時的生意都是靠批文,老幹部都喜歡書畫,書畫成為80年代經濟交易的主流。90年代開始房地産拉動的階段開始,可以看到繪畫的東西在開始轉型,房地産在消費它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也開始尋找匹配新興社會階層的階級意識和文化消費符號,所以這個時候的寫實油畫,特別是古典的寫實油畫,成為房地産商,或者是房地産商帶動經濟發展的一個主導。

90年代末期開始,實際上又有大量的金融資本在中國經濟體系裏佔據主流,金融資本和投資資本,還有包括新興的公關行業、IT行業、廣告行業,這實際上造就了大批海外學成歸來,我們説海歸,他們回到中國。這一批人他們也是需要標榜自己不同文化趣味,所以不管是潛意識還是有意識,他們都要選擇與自己的行業,和自己在海外受到教育相匹配的藝術形態。他們在海外受教育或者是工作時,正好是93年中國當代藝術海外潮流時,他們很自然在情緒上開始接納了中國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08年經濟危機開始,很遺憾的首先打掉這樣一批新錢和熱錢,09年中國當代藝術相比書畫藝術來説,遇到了了一個震蕩。

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分析和對國際藝術市場國際化程度、經濟增長比例關係的分析,我想得出三個基本的結論。首先就是當代藝術的創造它是象徵資本的創造,這個觀點是借用法國社會學家比爾•迪樂的觀點,他們認為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有教育資本、政治資本、金錢資本。如果家裏很有錢,送小孩去讀書,經濟資本就會變成教育資本,讀書回來之後,當了官之後,教育資本變成政治資本。他認為每一個人的資本是在迴圈的過程中完成的,當代藝術家創造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資本呢?我們從梵谷這個時候可以看出來,當代藝術有很明顯的狀況,書者為營,藝術家在某一個階段放棄在政治、教育、經濟上的權益,而做自己的藝術,到了一定的程度,引領了時代的潮流和趣味,所以是創造了象徵資本。當一個時代準備好之後,他創造的象徵資本就要與這個社會的經濟資本、教育資本互換,作品會賣的特別高,成為大學裏可以教授的知識等等之類。當代藝術的精神本質是和我們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跟主流的審美趣味對抗,我想通過這一點來解釋這麼一個具有對抗性的藝術形式是如何被接納的。

當代藝術的收藏是一種社會身份區分的方式。這一點我們今天在座有很多收藏中國古代藝術的人,這一點是可以很好説明的。當這個社會涌現出新的有錢人,或者是新的社會階層,這個階層必然要尋找到屬於自己階層交流的語言,除了LV包,除了紅酒、普洱茶等等之外,都必然要找到自己文化上的依託,保證這個階層、階級能夠有效的交流,另外也能夠保證他們在自己的社群裏獲得彼此的利益,同時跟別的階層形成一個差異。

今天的主持人兩次也提到了這句話,今天的藝術品收藏是價值和價格背離的時候,傳統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決定事物的價格,這與西方通行的經濟學觀點是相背的。我也經營一個畫廊,2009年之後經常會被人問到中國藝術品為什麼這麼貴,其實很簡單,真正決定藝術品價格的不是藝術品的價值,而是市場對藝術品的需求。正是因為這樣的需求關係,這樣的供需關係,決定了它的價格特別高。以中國為例,張曉剛這個級別的藝術家,與國外同級別的藝術家作品相比價格是偏低的,而中國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是偏高的,我們大量的錢在往有限的階層流,所以價格必然高,這是符合經濟事物的規律,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2008年10月16日經濟危機開始,國際市場發生了一些變化。08年我參加一個博覽會時,70多家畫廊有20多家畫廊展示和銷售中國當代藝術作品。2009年我再次去時,就可以發現除了我們之外,只有一家亞洲畫廊在賣一個中國當代藝術的作品。當時我就説這是個人自掃門前雪。2008年之後可以看到幾個重要的海外當代中國藝術收藏在拋售,首先就是一個基金操作的收藏方在拋售,其實在08年有很多都開始拋售他們手中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這就是所謂的文化保守注意,當他們有足夠多的錢時,試圖將這個市場往外拓,當他們的錢不足夠的時候,就要鞏固他們所了解、所能夠收藏的藝術,對於中國這種很具有獵奇性的市場,他們在根本上不分擔中國當代藝術的精神價值,當經濟有任何風吹草動時都要放棄。國際化一定是鋪滿鮮花的戰場,非常漂亮,能夠造就很多的錢,但是同時也會帶來問題。

中國的收藏家花上十倍、甚至成百倍的錢從海外市場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同時中國藝術品在交易中的習慣、信用等,08年開始中國畫廊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除了是市場的方式之外,還有就是當我們試圖將中國的藝術往國外推時,我們遇到了各方面的制肘和打擊。巴塞爾博覽會已經有成立50年了,迄今為止每年給全亞洲的名額8個,每年給瑞士的名額是20多個。這8個名額最早在日本經濟很高峰時,日本大概是5個左右,南韓可能是2個,這幾年南韓畫廊基本上都沒有了,因為中國經濟開始起來,從2個變成3,再到4個畫廊。但是中國中小畫廊想進入這個博覽會,你就要帶過去足夠多的藏家,要有所謂的足夠多的影響力,它才會接納你。亞洲畫廊在貢獻新的趣味,而歐美的畫廊在賺錢。對畫廊的剝削導致了第二個問題,我們的畫廊在今天承擔著製造品牌的功能,還是承擔著做二傳手的功能,2009年如果從畫廊的格局來看,幾個非常重要的中國畫廊,年輕藝術家紛紛離開,被歐美大畫廊簽走,這就形成了非常大的壓力,我們究竟是做二傳手還是做品牌。

在失去藝術家的同時,我們也在失去自己的市場,從去年開始很多國際畫廊會進軍香港、北京等等,這些畫廊有非常高的經驗來傾銷自己的藝術。我在這裡不是説民族化的議題,但是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畫廊和這些國際畫廊之間確實是國有品牌和國際大資本之間的關係。人民幣匯率的提高,導致了藝術品價格明顯比海外高。這幾方面的交集下,中國畫廊藝術家被更成熟的海外畫廊簽走,另外就是由於匯率的過高,導致了國際對中國當代藝術價格的打壓。我們就需要思考了,我們國際化的途徑如何來展開。從我的角度來説,我並不想在這裡鼓吹民族主義,實際上我也是最早在中國展覽和展示西方當代藝術的策劃人之一,但是我想強調,所謂國際化的迷途,我們老説國際化是鋪滿鮮花的戰場,中國人如何在國際化交流中獲得我們的價值體系認同,中國當代藝術的高價格並不是一個錢的問題,它同時也包括我們當下文化價值創造的認同問題,如何思考它,可能是我們今天這個會議,或者是我們這一代中國市場的操作者和研究者需要很謹慎面對的問題。

謝謝大家。

圓桌對話環節,左起為中央美術學院皮力、中國台灣著名文物藝術收藏家徐政夫、西泠印社藝術顧問胡西林、香港翰墨軒總編輯許禮平、《收藏•拍賣》雜誌主編宋琛

【主持人】皮老師説這是鋪滿鮮花的戰場,我們在失去藝術家的同時也在失去市場,也許我們的國際化不是錢這麼簡單的問題。

掌聲請出圓桌討論的嘉賓,有請:徐政夫、皮力、許禮平、宋琛、胡西林。

無論是徐老師還是皮老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究竟皮先生提出不是錢的問題,既然不是錢的問題,那是什麼問題。同時請各位嘉賓回頭看,在我們論壇進行中新浪微網志也已經進行了直播,我們可以不斷看到各位網友提出的問題。

【皮力】中國當代藝術2000年之前一直是政府不支援的,但是從2000年之後上海雙年展之後變得很支援。但是儘管如此,還沒有在社會文化上獲得根,只是少數的金融、經濟精英在喜歡。我想第一點,當代藝術如何獲得根的問題,我們老説新新新、下一代下一代,我們如何找到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連接,歐洲的新表現主義、美國的新規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都要往回找,我想這是學術研究者和從業者所要關注的問題。

中國的這些企業界也要有自己的社會擔當和責任,特別是當西方市場開始在傾銷的時候,它的這些畫廊有這麼多年的歷史、這麼多年的經驗,從大的經濟迴圈來説,中國的錢被引走之後,本地的傳媒業、美術館都發展不了,闡述系統發展不了,跟藝術的連接就有問題。收藏家都會有一些逐益的想法,無可厚非,作為個體來説,但是我們也特別希望,像陳東升先生做的收藏展。今年的大趨勢,個人收藏家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中國大的企業像是泰康,像是民生銀行,都在重新梳理中國當代藝術的關係,我想這些思路和行動更加重要。

【主持人】請教胡西林先生,皮先生説在他熟悉的當代藝術領域是鋪滿鮮花的戰場,供求關係決定價格,他也擔心我們實際上面對著國際拍賣市場對我們的侵蝕,藝術品的傾銷,對我們不斷的壓力。您如何看待?

【胡西林】我跟皮先生的觀點可能有一點不一樣。因為皮先生更多從事當代藝術,而我研究的是中國傳統藝術。國際化視野很重要,視野決定我們的定位,關乎進程,但是這樣的視野,我覺得可能還是脫離了剛才皮先生那樣的説法,我認為我們的國際化視野並不等於我們今天,比如説齊白石的畫就要跟畢加索並駕齊驅,或者是超越。齊白石的繪畫和畢加索的繪畫,兩種繪畫價格的長期落差,當然今天接的很近的,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超越了,但是我個人的看法,齊白石的畫即使在今天超越了畢加索,並不等於中國的文化就被西方,或者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認同了。

造成兩位國際大師繪畫價格落差的根本原因,我認為當時是中國的經濟問題,後來應該説是兩種文化的差異。齊白石的繪畫接連創下天價,如果不是在中國拍賣會上創造的,而是在美國或者是英國,角逐的雙方是由美國人或者是英國人,當然也有中國人參與的情況下創造的,為什麼都是我們買外國人的東西,不是外國人買我們的東西,這就是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當代是怎麼樣的認同。前段時間有外國電視臺採訪我,問到中國藝術品市場問題,他就説中國的市場藝術你怎麼看待,乃至中國經濟市場的泡沫。有一點難回答,我聽了之後打了一個比方,用啤酒來説,一瓶啤酒如果沒有泡沫它是啤酒嗎?如果這一瓶啤酒全部是泡沫,它能喝嗎?所以既然是市場,就一定有泡沫,就看泡沫在這個市場中佔的比例了。然後我反問他,美國的次貸危機是不是泡沫造成的?美國華爾街到現在為止,上街遊行還沒有停止。他接著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那麼你認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或者中國藝術品對美國人、對西方人什麼樣的啟示。我想了想,因為正好我從美國回來,我就告訴他,我到過美國,以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在國內可能不好,但是在美國是好的、在美國是可以的。但是我跟美國人交往的過程中,就無法將我的想法,能夠按照我的意願傳達給我的美國朋友,為什麼?是因為我的語言障礙。我想美國人也一樣啊,美國人如果對中國文化,對中國的語言掌握的也跟中國人掌握的一樣,那交流就不會有障礙了。我想要了解對方,最關鍵是學習對方的文化,美國人、西方人學習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學習西方文化的道理是一樣的。

講到這裡的時候,我跟這個美國人開了一個玩笑,我説幸好今天的美國人還沒有那麼好的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如果美國人像中國人一樣,這麼熱愛自己的文化、熱愛中國的文化,買不到中國的藝術品,就像美國人向來不將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出口到其他國家去。我覺得互相學習是這樣的,談國際化視野,突出自己,拿自己最強的東西到這個世界上去,經濟決定一切。用我們的經濟交換我們國家的文化,我們有了錢才有可能辦奧運會和世博會。

【主持人】徐老師談到了一些很具體的東西,比如説制度,我們至少在制度和規範上和國際化有距離,比如説資本的盲動,資本沒有辦法理解藝術品市場真正的價值所在,您所看重的國際化是什麼,是有錢買大把的東西回來,還是自己拍賣市場發展更加規範化,更加接近國際化?

【徐政夫】我想這兩點都可以做。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沒有提到,外國人看中國的東西怎麼看。日本人受唐朝的影響,所以喜歡唐三彩,還有喜歡宋瓷,因為王陽明文化影響了他們。同時,絲織品在大英博物館也非常多。大家要了解一點,文化到哪一個時期傳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受到中國的影響,比如説到南韓,他們穿的衣服就是中國漢朝的衣服。最近我整理一些資料發現,日本人穿的衣服,標準的百分之百就是我們唐朝的衣服,可以拿出很多證明。不是説我們的文化不能輸出,我們今天的中國要找出一個最重要的符合時代需求的,這個文化傳出去。我常常説學習古董,或者是學習藝術品常常有另外的收穫。我就開玩笑説過,孔老夫子到全國各地走,包括他的敵國,不用護照,我們為什麼要簽證、要護照呢?孔老夫子可以到別人的國家去,到敵對的國家去,登門入室,還指著人家的國王講三道四説你這樣不對那樣不對。

中國藝術品確實有非常偉大的,可以來影響歐洲,現在的當代藝術,剛才皮力先生也説了,現在很多人不了解什麼是藝術。我舉一個例子,自從IPAD出現之後,蘋果手機出現之後,已經沒有別的手機了。60%、70%、80%的市場佔有率,什麼原因?藝術家在科技裏面。打開電腦之後,他們用兩隻手在玩,顏色好很多,可以有很多的功能。美國的立國精神就是我們國家是有宗教的、是有科學的,還有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藝術。藝術可以成為世界大國。今天美國了不起,今天用這個電腦,然後加上了藝術,就變成了IPAD,IPAD就征服了世界,大家乖乖去買。在座各位可能都穿牛仔褲,還有超級市場,還有7-11,多少是受美國的影響?這是文化的傳播。還有19世紀,瘟疫的流行,如果不是英國,有抗生素等等,但是英國在藝術方面是沒落貴族,但是現在它是全世界最大的藝術市場。我們中國應該有這樣的想法,最重要,創造是一切藝術的生命。現在還有很多人説這個畫家剛剛過世,他的畫一定會漲,或者説他的學生比老師畫的好,將來價格一定會漲。錯了,所有世界進步都是進行創造,而藝術就是講創造。張大千的畫一挂就知道是他的,中國古代自古以來只有他敢將硃砂、金子、線條畫上去,將直的畫變成橫的畫,創造是一切的生命,這是最大最大的區別。

【主持人】談到國際化視野時,他沒有就國際化視野談,幾位老師談的都是文化的輸出、文化的認同、文化的創造。您來自香港,在香港接觸到中西方藝術品市場的交融。今天我們談拍賣和收藏國際化視野,我相信對您來説這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您在香港就處於國際的前沿,我們來看內地的藝術品市場的國際化事業,您看到的是什麼?

【許禮平】我是90年代初就來國內看嘉德等的拍賣,是來看熱鬧的,也喜歡收一點東西,也替一些朋友、一些客戶收藏東西。最初進來就覺得是剛剛起步吧,那是1993、1994年吧。沒有想到今天的局面,和93、94年比較,不可同日而語。香港當時的國際畫廊也是非常開放,讓他們去參觀,如果想到有今天的局面,可能就不會這樣做了。剛才説到經濟實力,我們國家的經濟慣性吧,這樣就帶動了整個行業起來,因為沒有那麼多東西,所以就往國外挖,比如説一些拍賣行就在三藩市、在倫敦、在日本等很多地方登廣告,大批大批的收回來這邊,其實對文物回流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這是拍賣行的一個功能。大家説到的文化交流,我們是不太了解的。

【主持人】我很感興趣的想知道,有錢了,我們能到外面買很多東西回來,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有國際化眼光了呢?

【許禮平】不一定。我們買回來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喜歡的中國的東西為主,你看像是日本的東西,他來到這邊,我們都不要的,像伊藤博文等與中國比較密切的,與中國有一點關係的,這邊才會收。歐美的藝術品好像到我們這邊來不是很多,主要是這邊的買家不是很熱衷。

【主持人】宋主編,這很有意思了,皮老師在強調我們的當代藝術是受了市場的熱炒,來自於外面的刺激。而徐先生説我們有錢了,看到更多人到國際市場買回我們喜歡的東西。徐老師説一張齊白石的畫可以買畢加索和梵谷的畫。那麼我們的國際化是什麼?

【宋 琛】我的從業經歷跟幾位相比真是非常淺,幾位是前輩了。我們就一個話題進行探討和討論,皮力基本上是當代藝術這一塊,另外三位老師是在傳統行業,與傳統文化相關,他們可能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實際上作為整個收藏和拍賣領域而言,主持人也會覺得很好奇,本身對中國藝術品市場而言,在目前來説的確增長很快,但是對於中國大眾而言,可能是先認識了市場,再來認識藝術,這是有中國特色的收藏拍賣的藝術市場發展狀況。在座各位有很多關於國際化的從業經驗,從此可以提煉出相應可以感受到國際化氛圍中與藝術品行業相關的制度,哪些可取可靠的點。在藝術品市場這一塊,從92、93年發展到現在,藝術品市場制度的建設和建立有很大的空缺。傳統和當代而言,當代藝術無可厚非學術體系就是在海外,而傳統是建立在以前傳統這一塊,對當今的中國人對市場的認知度,其實這兩塊都是不夠充分的。有了這樣的思想和碰撞,我們也聽到徐先生説古董可以投資、當代可以投機,那麼這樣的比例到了什麼樣的緯度,跟藝術相關的,認識它的價值,現在是市場説話的同時,怎麼樣看待投資和投資,它們的比例,或者是應該有怎樣的認識。

【主持人】作為嘉賓他提出問題了。

【胡西林】主持人提出的問題很好,是不是我們在國際上購買藝術品就是國際化視野,我不同意,我贊成你的提問,我不認為這就等於中國的國際化,我在國外看他們的博物館時非常驚訝,不是他們的藝術品怎麼得到的,而是博物館裏的國際化視野,他們展示的不僅僅是英國或者是美國的文物,美國沒有太多的文物可以展示。但是我們在波士頓,或者是大都會的博物館,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文物,這是國際化的視野。另外我們非常引以為熬的故宮博物館,不管是台北還是北京的,確實是泱泱大國的博物館,但是在這麼大的博物館裏,我們沒有真正看到屬於這個博物館收藏的世界各地的文物,我想這樣來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主持人】當我們缺乏文化的國際視野,我們的藝術品市場就沒有國際視野。

【胡西林】文化胸懷決定我們的行為,文化胸懷決定我們的一切,要有大國文化胸懷,秦漢、漢唐時就是大國文化胸懷,今天中國經濟在世界發展速度,剛剛公佈的數據,聯合國預測中國明年的增長是8.7,國務院一個專家説是8.3,即使這個增長幅度,可能比2011年下調0.6個百分點,但是還是領跑這個世界,在唐朝也不過就是這樣。我們有這樣的經濟增長,就一定要有大國文化情懷,擁抱這個世界,然後我們才有國際化的格局。

【宋 琛】關於文化和傳統情懷,不管怎樣,它也是一個比較感性的認識。對於整個國際化視野和格局的建立,可能很多程度也還是要有理性或者是制度上的借鑒和意義。我還是很希望能夠聽到各位的意見。

【主持人】尤其徐老師在演講中專門提到制度規範的問題,至少在觸目可及的地方,就與國際規範相差甚遠。

【徐政夫】台灣大約在25年前,就跟現在的狀況一樣,大量的收藏,什麼東西進去大家都收、都買,跟目前的中國大陸差不多。到一定階段一些東西就漲了,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比比外面的行情了。台灣當代油畫,像是楊三郎等等,一漲到差不多二千萬時,很多人就會在想這些印象派的畫,他的老師都是從日本來的,為什麼不直接就到中國來,找當年這些比較好的畫家,也就因此台灣大量的收很多人的畫,包括今天的徐悲鴻的畫。另外一組人也在想第二代也不錯,為什麼不到法國去,所以今天的朱德群等等也好,全部變成台灣重要的收藏,而今天這些畫家又上去了。日本經濟發生危機時,台灣很多朋友又跑出來,去收當年日本買的印象派的畫,這是自然的,也就是説如果我們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就要特別注意,同樣這一筆錢是要買中國的、要買歐洲的等等的,這些錢花出去哪些是未來前途比較好的。當代藝術我説是投機股,這是形容詞,不能説都是投機,很多當代藝術家是未上市股票,他們其實很有才華。如果上來了,這就是大家漲的很快,人家説他是投機股,不是説現在買當代藝術就是投機,要買哪一個當代藝術作品時,可能就就必須研究一下,找到專業給你推薦和分析,找到原因。就像是一個古董,對或不對其實有6個原因到7個原因,要慎重。

依照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中國現在是可以買外國東西的時候。外國東西又有兩種,前幾天他們訪問我,我特別提到,現在我們不要老是往上看,我們現在看的是畢加索等,其實不需要,如果有一點錢,從收藏的角度,不從投資的角度看,比如菲律賓有多少好的東西,我家裏有很多菲律賓和印尼的東西,用起來很可愛,又不會壞。如果你今天到印尼去,印尼也有很好的優化家。剛才皮力也講了印度也有很好的優化家,如果你現在買,20年、50年之後,可能就像是印尼的人跑到中國來找有沒有哪些畫家的畫,有沒有這些東西可以賣給我們,就像我們到歐洲找犀角杯等等一樣。收藏可以往低端看,沒有關係,印尼、泰國、柬埔寨等等。如果往高端,就往歐洲去了。文化部分我一直強調中國的崛起不要讓人家覺得只是經濟,如果我們可以在藝術和文化領先的話,各位不要忘記,為什麼他們説畢加索好,我們就只好説好,因為發言權在他們的手裏,他們説好我們只好説好,我們也要有一天説齊白石很好,能夠解釋和説服他們,文化是感染,感染和教育他們,中國文化其實是很了不起。成為一個文化大國,就會成為一個國際市場,這個觀念是要結合在一起的。謝謝大家。

【主持人】我們可否回頭看一下大螢幕。這一位網友就提出了問題,請問各位大腕,中國當代藝術的高價格並不是錢的問題,包括當下文化價值創造的認同問題,如何思考它?

【皮力】我和胡老師的觀點有一點不一樣,即使齊白石賣的比畢加索的畫高十倍,也不能證明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平起平坐了。其實我們的收藏不是在收藏一件作品,是在收藏文化,如果我們是做當代藝術研究的,當代藝術相比古代,或者是傳統藝術而言,它的闡釋系統沒有建立起來,但是它是需要錢建立起來的,藝術家賣了錢,畫廊才能賺到錢,然後才能購買宋琛的廣告,才會請很貴的作者來出文章,才可以出書,才可以更好的教育別人,這是經濟的迴圈。今天我們翻開國際雙年展的目錄看,還可以翻出幾個日本藝術家的名字?因為你的學術體系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如何讓中國當代藝術跟新興經濟階層和階級意識掛鉤起來,這樣市場才是穩的,你説張曉剛賣七千萬,或者是別人賣多少錢,但是他們有誰進入過西方主流的學術機構?沒有。西方人説你賺了特別多錢,但是沒有進入,反過來説中國學術機構也需要有錢建立起來,這個錢從哪兒來?也是從交易裏來的,從象徵資本中來。我還是覺得像陳東升先生做的事是功德無量的,身份認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主持人】這一輪的圓桌討論時間差不多了,我們覺得很有趣,一直以為這個環節討論的國際化視野和格局時,可能會出現一些非常具體的東西,比如説市場的制度如何規範,我們應該重新規範建立起來樣的制度,但是嘉賓以一例外談到一些看起來不具像的部分,包括自己和國際部分的認同,我們到底有多少的胸懷接納別人,或者我們有多大的能力比別人接納。我們所説的視野,某種意義來説更關乎我們文化內心的強大,在鋪滿鮮花的戰場上,國際化視野可能是我們內心的觀照。議論是國際藝術品還是中國藝術品,希望更多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不是簡單的我們不差錢。

接下來我們將會請出下一個環節的演講嘉賓,當我們談到了我們的拍賣和收藏國際化視野時就會想到我們介入拍賣市場中,或者從事收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徐先生給到了兩個答案,一個是投資,它理性的,一個是收藏,它是感性的,還具備不具備其他的社會功能,在這樣的社會功能下如何看待它的市場發展前景。

請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北京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先生。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