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健忘的藝術市場和無窮的藝術泡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01 08:41:13 | 文章來源: 中奢網

《獻給上帝之愛》

2007年6月,一件非常有名的作品在倫敦一家著名的畫廊展出,在重重保安措施下,一顆鑲嵌了8601顆完美無瑕鑽石的鉑金人類頭骨展現在世人面前,並以天價推向了永不滿足的瘋狂的藝術市場。

這件頭骨作品的要價是5000萬英鎊。一旦賣出,這將成為在世藝術家中價格最高的一件作品。達明·赫斯特為他的這件“傑作”命名為《獻給上帝之愛》——他的傲慢態度和對市場的嘲弄顯露無疑。

人們或許會想,如果2008年9月時雷曼兄弟沒有申請破産保護,今天的赫斯特是否會笑得更狂妄?但這只是想想而已。事實是,金融泡沫破滅了,隨之而來的,藝術的泡沫也粉身碎骨。這在歷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肥皂泡:它們是那麼美好,神奇。不像其他事物最終都要落到地球上,肥皂泡可以停留在空中,似乎有自身的能量推動一樣。它們無視大自然的最基本法則——即一切上升的事物都必將下降。完好無損的肥皂泡散發著美麗的光澤,在淡淡地粉色和灰色調裏,它們歪曲了一切它所映射出來的東西:多麼的精緻、醉人又多麼的脆弱。

關於“金融泡沫”和“經濟泡沫”的詞源毋庸置疑。經濟泡沫發生在當人們狂熱地大量買進之時。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經濟泡沫”是指事物的交易價格遠遠超過它的實際內在價值,簡單來説就是狂熱地“投機”。至於“藝術泡沫”一詞,當藝術市場變成商品市場的那一刻,藝術泡沫作為經濟的其中一部分就開始發揮作用了,經濟方面的一些詞,比如説“泡沫”,也就在一夜之間成為了藝術行業術語。

藝術的買賣已經進行了上千年,但在以前的大多時候,一件作品通常是通過委託或直接向藝術家或沙龍訂購,買主們用這些作品裝飾房子或者留給後人以及博物館,只是到最後才有可能拿到拍賣行去拍賣。真正的藝術商業化其實是一個很新的發展。

隨著商業畫廊的到來,新型的買家進入藝術的世界,他們買藝術作品有著明確的目的,那就是獲得銷售利潤。藝術世界從此變成了藝術市場,而這些“企業家”就是藝術市場的主角。再到後來,藝術就成了一種適合投機操作的商品了。

傑出的藝術史家斯坦伯格曾于1968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預言演講中這樣感嘆:從廣泛意義上來講,藝術畢竟不是我們所想像的真金白銀。再過十年,我們將通過銀行的共同基金、證券的形式來投資藝術品。20世紀70年代,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藝術基金的創立,驗證了斯坦伯格的預言。

這些機構投資者的成功製造了藝術市場上虛假的信任,但這足以吸引另一部分的投資者,那就是那些非藝術專業的個人,他們被藝術品的投機潛力所吸引,從而參與到投資中來,以期獲得極好的利潤。

當時的人們認為,藝術品的投資是防通脹的,並且自1951年至1970年間,藝術品的價格上漲是股票上漲幅度的四倍。但是到了1990年,世界範圍內第一次藝術泡沫的破裂已然發生。

1986-1991年間,日本也經歷了一個金融鼎盛繁榮期,藝術也自然成為牢牢盤踞市場的商品之一,當時日本許多的億萬富翁開始投資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藝術作品。

但隨著後來日本各種資産泡沫的破裂,藝術品價格暴跌,曾經號稱堅不可摧的國際藝術市場也難逃厄運。

不到二十年後,第二次藝術泡沫也破裂了,這就是——當代藝術。在一部叫做《偉大的當代藝術泡沫》的記錄片中,本-劉易斯探討了當代藝術在2003-2008年間上漲了800%的原因和過程。

然而,一個泡沫破滅了,新的泡沫已經又開始産生,我們看到中國藝術和文物的價格是如此狂熱,也許有觀察家會説,這個泡沫也即將破滅,但我們只看到眼前藝術市場上頻頻製造的億元成交天價。今天我們不定期感到的市場波動,是市場自然規律的調節,還是即將來臨的崩盤?只能拭目以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