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香港外賣——我們從蘇富比秋拍能學到什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2 09:11:42 | 文章來源: ARTINFO

香港報道——為期六天的香港蘇富比秋拍落下帷幕,總成交額32億港元,成交拍品從明代花瓶到已故歌后的珠寶,無所不包。這是香港蘇富比有史以來第二好的一個拍賣季(第一名屬於今年大放異彩的春拍),雖然全球市場動蕩和中國信貸危機的陰影籠罩下,許多投機性資金望而卻步,蘇富比的總成交額還是輕鬆超過了27億的拍前預估。在新聞大標題的背後,實際的情形是略為複雜一些的。從珠寶、瓷器到中國當代藝術,所有門類都是精品受追捧,但一般拍品無人問津。與此同時,“熱錢”的缺席也表明市場正在走向成熟。真正的藏家和長期投資者這次在香港都找到的各自珍愛的寶貝。

ARTINFO 中國向您推薦本季蘇富比的九大外賣。

香港(和中國內地)也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經濟形勢會影響市場走向。

這本來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對一部分人來説是新鮮事。世界金融市場陷入動蕩的那一週,再加上一個月前開始的中國信貸危機以及恒生指數大跌,如果沒有這些因素的影響,這次蘇富比秋拍的成果將是驚人的。當代亞洲藝術拍品有四分之一流拍,並不表示這個地區正在拋棄當代藝術,只是表明市場已經學乖了,知道市場疲軟的時候要追逐價值,降低風險。很多記者至今還是對中國內地和香港藏家另眼相看,認為他們不是按照這個普遍的規則來行事的。他們要麼認為市場可以不顧重力的約束,要麼就把他們看作是社會和政治風雲變化的晴雨錶,其實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多關聯。

投機客走了,留下的是真正的藏家和投資者。

週一的中國和亞洲當代藝術拍賣和週三的中國瓷器和藝術品拍賣中,這一點體現的很明顯。兩個領域各自推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收藏,取得了相稱的成績尤倫斯當代藝術收藏和玫茵堂瓷器收藏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相比之下兩個領域的總體表現很糟糕。沒有了“熱錢”的干擾,大牌藏家和投資者們可以從品質入手展開爭奪,無論是完美無瑕的明代花瓶,還是中國當代藝術代表人物——張曉剛的代表作《血緣:大家族第一號》(1994),或者一些在歷史和藝術價值上受到一致肯定的作品,比如余友涵的早期抽象畫《1990-5》,或是一套明成化鎏金銅編鐘,都成為追逐的對象。這些拍品引發的爭奪極其激烈,成交價也紛紛超出預估價許多。

競拍中的失敗者並不意味著失敗,反説明瞭國際市場的形成。

大牌藏家重新回到拍賣大廳,也讓本季的競爭中各方勢力顯得更均衡了一些,不像此前幾個拍賣季那樣以內地藏家為主導。這一點在主攻當代藝術的西方藏家身上體現地格外明顯,他們在近年來一直處於下風,即便是週日晚萬眾矚目的尤倫斯專場上也是這樣,但第二天的當代亞洲專場他們一舉拿下了頂級拍品中的一半。中國瓷器和藝術品領域也出現了這種跡象,來自歐洲、台灣和香港的資深藏家們和新涌現的一批內地大牌藏家站在了同一起點上,競爭最昂貴的拍品,包括之前提到的明代花瓶。

中國新生代藏家也許會把你晾在高處

亞洲當代藝術專家林家如和中國瓷器和藝術品專家仇國仕在本季都發現了一個現象,在那些“更火的”新生代中國藏家身上下注,有可能被放鴿子。仇在這一週裏遺憾地發現,要是早知道那些前幾個拍賣季一擲千金的新人這次都待在家裏了,他應該能夠規劃出一次更經典的拍賣會出來,而林家如則制定了一些比較“大膽”的估價,可能把一些上檔次的藏家給嚇跑了。

中國當代藝術的“藍籌”已經確定

一個沒那麼瘋狂的拍賣季還給我們帶來了更清晰的視線,從中看出在那些有眼光的藏家(無論中國還是國外)心目中,哪些中國當代藝術家是真正的“藍籌”。這份名單裏顯然一定有市場長期追捧的一些人物,包括張曉剛、曾梵志、周春芽和劉野,同時也有一些名氣稍遜的名字被劃入了這個範圍,包括“玩世現實主義者”劉煒,以及已經出道二十年的抽象畫家余友涵。

追逐價值並不等於忽視新生力量。

更理智的市場並不等於只看重最出名的那些藝術家。在當代亞洲專場上,新生代的作品也引發了激烈的競爭,例如陳可、仇曉飛等,都拍出了超過最高估價的成績。

如果你覺得審慎的步伐讓你感到無聊,大可以去東南亞專場去看看。

想在這一季的香港重溫當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輝煌的,應該去觀摩現代和當代東南亞藝術專場。在那裏,現代大師亨德拉古納萬(Hendra Gunawan)和蘇佐佐諾(S. Sudjojono)以及羅納德文圖拉(Ronald Ventura)等當代藝術家引發的爭奪動不動以幾倍于最高估價的數字結束,同時還有一大群新生代,如Chrstine Ay Tjoe、C J Tanedo和羅納德的弟弟羅蘭多文圖拉。總成交額達到了預售估價的兩倍以上,總計3,300萬港元,是蘇富比在該領域取得的第二好成績(最高是今年春拍)。

香港藝術市場的核心在中國傳統繪畫。

正如我們此前觀察到的,傳統繪畫在中國藝術鑒賞家心目中佔據著最重要的地位,不只是內地,全世界都是如此。這類繪畫作品——在近現代時期創作,但使用了傳統的中國畫技法——的市場事實上是誕生於香港的,自從越來越多內地藏家入市後進入了白熱化。這一週來,這個領域吸引到的熱情是獨一無二的,360件拍品每一件都要經歷殊死的搏鬥,整場拍賣耗時長達12小時,多次更換拍賣師。叫價頻率如此之高,拍賣師不得不像機場調度一樣制定一個叫價等待的規則。最終成交率達到96%(以價值計達到99%),成交額達7.38億港元,2億港元的估價被遠遠拋在了腦後,創下香港蘇富比在該門類的歷史紀錄。照這樣下去,西方人得要做好思想準備,可能像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這些略顯陌生的名字,今後經常要出現在藝術家拍價排行榜榜單中了。

鑽石永遠是鑽石。

那些對中國傳統繪畫的魅力感到困惑的市場觀察家們來説,鑽石總算是回歸到正常的口味了。珠寶門類總體上在市場大勢下出現了20%的流拍,但蘇富比還是在罕見的橙色和藍色鑽石上獲得了創紀錄的每克拉拍價。同時他們還再一次告訴我們,如果把寶石和名人結合起來,效果甚至還要更好。已故香港歌星梅艷芳的珠寶收藏——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為婚禮準備的鑽石和珍珠項鍊、耳環,那場婚禮未能如願舉行,但她得以在最後一場演唱會上穿戴這些珠寶——總成交額超過估價的一倍,共計681萬港元,成交率百分之百。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