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東南亞當代藝術:以個性對抗全球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1 10:12:19 | 文章來源: 頂層雜誌

印尼 米斯尼亞迪 《瑜伽大師》362萬港元 香港佳士得 2009年11月30日

菲律賓 Andres Barrioquinto《擁抱你的愛》68萬港元 香港蘇富比 2011年4月4日

印尼 米斯尼亞《爭戰之神》230萬港元 香港蘇富比 2011年4月4日

有著被殖民歷史並正在經歷後殖民的東南亞,其現代和當代藝術,正如這亞熱帶多樣的色彩一般絢爛。它也是亞洲拍賣場上極具吸引力的新興收藏領域。尤其是東南亞的當代藝術板塊,在中日韓和印度等周邊藝術市場活躍的環境下,或許正是還未被充分認識的價值洼地。

“也許對我們華人來講,東南亞只是一個大致的輪廓。事實上,那裏頭有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歷史和價值觀存在著,當然同時也産生著不同風格的藝術。”此言出自台灣著名詞人、音樂製作人姚謙,他15年前便開始鍾情于收藏東南亞藝術品。

的確,東南亞無論在地理、人種、文化或宗教上,都是一個多元、多彩的區域。中國是其近鄰,彼此間的經貿文化往來十分緊密,而印度則利用海上交通,並透過商業活動把南亞次大陸的宗教帶到這裡,使其文化格局發生了變化。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原始崇拜等在此匯聚,再加上歐洲殖民者遺留下來的西方文化與制度在這裡相遇、碰撞、融合,構成了東南亞現代美術的獨特面貌。

那片熱土上跳動的心

東南亞傳統文化,根系深厚。但面對當下數字化的世界,他們將怎樣行動?他們的當代藝術家如何運用各自的本土文化去對抗呢?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所呈現出的多元融合以及強調個性的思考,無疑是東南亞當代藝術的意義所在。旅泰藝術家張可欣説:“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後,經濟帶給民眾失落的同時,卻也昇華了民族文化精神的珍貴性。換言之,只有這種國家與國民的整體自我省思,方能有機會去認識自己個性的這一面。”

與南韓藝術家在材質研究上的別具一格、日本藝術家在漫畫語言上的大膽運用不同,東南亞藝術家的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的自然感覺。藝術家將森林、動物、日常物品的形象大量入畫,在切入被關注事物時顯得靈氣十足。與亞洲其他經濟發展迅速的地區相比,許多東南亞藝術家居住在傳統文化保留良好的小鎮或島嶼中。正是這種本土文化氣氛濃厚、商業氣息淡薄的環境,孕育了東南亞當代藝術的魅力。音樂人姚謙分享了他在收藏中體會到的樂趣與感動:“那些認真而可愛的藝術家,他們都説著人性對美好的追求,挖掘著當代人心底深層的渴望。在這一件一件令我驚嘆不已的作品裏,我看到了東南亞美麗熱帶風光下,跳動的心。面對於時間的巨輪,多變的世界,那一群人的感受。”

米斯尼亞迪:“大只佬”的黑色幽默

在眾多東南亞當代藝術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應是印尼藝術家米斯尼亞迪(I NyomanMasriadi)。戲劇性、挑釁感、黑色幽默和精彩話語,是米氏作品不可忽略的特徵。

米斯尼亞迪1973年出生於巴厘島,畢業自日惹的印尼美術學院。他以當前敏感的社會題材入畫,並在作品中運用不少動漫、電影與電腦遊戲的形象。實際上,米斯尼迪亞從日惹回到故鄉以後,開始用黑色畫畫。他説:“黑色是我最後的武器”。其作品中的人物胖大,人們稱之為“大只佬”。整個風格頗得哥倫比亞著名畫家博特羅(Fernando Botero)的神韻。

在香港蘇富比今春拍賣中,米氏此類風格的早期代表作《爭戰之神》以230萬港元順利易主。此幅作于1999年,正值米斯尼亞迪的創作關鍵時期。乍眼看去,《爭戰之神》的題材著實教人難以理解,然而其本質卻似曾相識。畫家過去曾多次描繪線條粗擴、肌肉結實的黑色人像,而此幅也包含了這個標誌性的元素。米斯尼亞迪以一個處於作戰狀態的士兵,隱喻自己作為畫家的矛盾情緒與掙扎。士兵身上的槍火、大炮,以及各種難以識別的傳統及現代武器,象徵了畫家與文化洪流的抗衡。這些富有自傳性意味的創作符號,為米斯尼亞迪的作品以及畫家本人寫下了詮釋:堅強、無懼且獨一無二。

近作中,他還加入了頗有舞臺感的文字遊戲。《伸縮喇叭》(266萬港元)描繪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子探身窗外,在勞斯萊斯轎車上歡欣地奏著長號。乍一看,他仿佛在炫耀他新到手的樂器,這幅作品像是要笑他在自吹自擂。然而,只要細看文字部分(印尼口語),便會發現畫中的女士正大聲訓斥他:“你到達後再玩可以嗎!”那男子怯怯地回應:“是的,夫人。”米斯尼亞迪以圖展示人物關係的微妙,不禁令人思考在風光表面背後,究竟誰才是真正主宰一切的人。

米斯尼亞迪的市場表現極為出色。佳士得專家龔若靈回顧:“米氏作品第一次進入香港拍場還是在幾年前,當時的估價只有4000美元,但一登場即有兩三萬美元的價位。之後,他的作品價格水漲船高。現在,最高價位已經達到100萬美元。”這與他對自己作品的市場控制不無關係。“米斯尼亞迪對畫廊的規範行為很有認知。有些藝術家會私下將作品直接賣給收藏家,或是同時與多家畫廊合作。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造成市場上出現多種作品來源,難以控制價錢。但米斯尼亞迪從不如此,他選擇只跟Gajah一家畫廊合作。最近幾年,他的聲譽雀起,也從不濫畫,作品數量始終控制在一年只有十幾張。所以,即使是新作,拍到30或 40萬美元也沒有問題”,龔若靈介紹。

印尼和菲律賓:新人輩出

除了如日中天的米氏,還有不少明星藝術家也生於70年代早期,包括印尼“窗小組”(Jendela Group)藝術家魯迪·曼度凡尼 (Rudi Mantofani),蘇普塔拉(HandiwirmanSaputra),尤尼扎(Yunizar),以及來自菲律賓的朗奴·溫杜拿 (Ronald Ventura)和傑拉丁·哈維爾(Geraldine Javier)。

今年4月,溫杜拿(1973年)的《灰色地帶》以842萬港元的高價刷新了東南亞當代藝術品的世界拍賣紀錄,震撼拍場。此作品擁有 152.5×396釐米的巨型尺幅,充斥著高度寫實主義,卻同時佈滿塗鴉,就“何謂藝術”這一觀點挑戰觀者的思維。畫中描繪兩道迎面相撞的力量——説得準確一點,是兩組昂然向相反方向飛奔的群馬。畫面亦真亦幻,中間部分留下極大空白。仿佛在説,沒有任何事是真實,但任何事都可能發生。那是兩股什麼樣的力量?中間的深淵和留白代表藝術嗎?溫杜拿親自把觀者引入這個虛無的樂園,領略這謎一般的意境。

同場中,蘇普塔拉(1975年生)的《平面影子系列》之《木棉之一》也以146萬港元的佳績遠超出估價(65萬至85萬港元)。以懷疑的態度來審視日常生活的尋常物事,一直是他最關心的題材。蘇普塔拉的作品傾向簡約主義,畫家喜歡把一些尋常物件置於素凈的背景前,然而如此簡單的構圖,每每卻滿載複雜的涵義,引人深思。這些物件看來如此熟悉卻又如此陌生,讓觀者聯想起日常生活中種種常見、卻不曾細看的物品。在蘇普塔拉的作品中,這些物件的外形和功能,與我們平常的理解幾近矛盾,令觀者不得不拋開對它們的固有認知,重新審視。這次的拍品便是藝術家超然物外的獨特風格之範例。

當代板塊中的藍籌股

目前,東南亞藝術品的收藏家一半以上來自印尼、香港和新加坡,而其中大部分又為當地華人。因為在東南亞,華人多是富裕階層,所以主要藏家也普遍為當地華僑。“以前這些華人藏家買東南亞老畫家的傳統油畫。這幾年,他們看到新興的當代藝術發展起來,而且價位適中,於是也出手購藏。”CIGE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總監王一涵説。此外,蘇富比東南亞區董事莫錦川透露:“台灣藏家2010年收藏東南亞藝術品的金額較2009年成長1倍。參與者的數量跟 2007年相比。更是成長230%。”

其實,東南亞藝術品在香港拍場上是尤為年輕的板塊。佳士得在2002年,才首次把它移到香港,並逐漸在拍賣中引入東南亞當代藝術作品。這個做法是來自於佳士得如下的信念和視角:把全亞洲的藝術板塊放到同一個屋檐下。而中日韓和印度藝術市場的紅火,有效帶動了整個亞洲藝術市場的人氣和關注度,其中當然包括東南亞。2008年春季,蘇富比也採取同樣策略,把東南亞藝術拍賣從新加坡移師香港。令人欣慰的是,在當年國際金融海嘯之後,東南亞藝術品由於沒有被過激地炒賣,價格仍穩步上揚。如今,這種全亞洲藝術拍品交互交易(cross-buying)的積極效應,鼓舞人心。

索卡藝術中心是在中國境內最早開始推介東南亞藝術的畫廊。2007年4月,在新加坡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上,索卡老闆蕭富元大量買進東南亞當代藝術品。“當時只有我們和歐美的客人在買。我們那場拿下很多,因為價格實在誘人。拍完後即有傳言,索卡要用1000萬美金收購東南亞當代藝術,甚至有些畫廊説這是一個資本家掠奪市場。於是大家跟風,價格就拉高了”,蕭富元説。印尼雷莎蒂拍賣行總裁丹尼爾o高青山(Daniel Komala)也認同蕭富元的觀點,他説:“過去5年,東南亞藝術品的整體價格迅速上升約兩到三倍。買家雖仍以印尼等東南亞收藏家為主,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台灣藏家參與,近年亦出現一些搜尋具有更新鮮天才的亞洲藝術家的歐洲買家,中國內地收藏家也剛開始加入了。”

不過,東南亞藝術品在中國會有良好市場嗎?蕭富元對此的看法很堅定:“中國勢必成為世界強國。一個強國關心的範圍是國際,藝術也是。只要中國有真正收藏家出現,這個潛力無窮。”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