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書畫市場亂象

時間:2011-09-01 15:00:52 | 來源:廣西新聞網

資訊>藝市>

近日,一位在股海中摸爬滾打十幾年的知名人士説,面對如今熊而再熊的股市,他已經失去信心與希望,而想把資金拆出來投資藝術品收藏市場,尤其想收藏一批書畫作品。在徵詢我的意見時,我告誡他:在當前股市低迷、書畫精品價值拉升的形勢下,必須要有冷靜的思維與平和的心態,書畫收藏投資不僅要慎重,更要有長遠的目光。

書畫藝術品定位與收藏市場的反思

眾所週知,作為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無論是古代書畫,還是近現代書畫,都是不能再生的藝術品,或者説是特殊商品,這源於書畫與民族的文化傳統、欣賞習慣以及學術修養血脈相連的關係。書畫作品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基礎,也就成為民眾最為喜愛的藝術門類。如果是有較高歷史價值或珍貴的書畫精品,其市場就不會貶值,不會崩盤,不會成為泡沫經濟。因而,書畫藝術品必然會成為收藏投資的一大焦點。

從2008年至2011年,中國書畫拍賣市場進入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期。如2010年春季拍賣會四家公司有4件書畫超過億元。其中張大千《愛痕湖》橫批以1.008億元成交,北宋黃庭堅《砥柱銘》手卷以4.4億元成交,創造了中國文物藝術品的世界最高價紀錄;2011年春拍,書畫作品佔總成交額的60%左右。其中八大山人《荷花》條屏拍出4700萬,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5億元的高價成交,創造了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的世界拍賣紀錄。有專家指出,不斷呈現的中國書畫市場高品位、高價格的成交現象,不僅鼓舞了收藏家和書畫文物愛好者的士氣,成為一種動力,一種信心,更是拉動了整個收藏界成交總額的杠桿,體現出中國書畫旺盛的經濟價值。原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著名文物藝術品市場評論家趙榆認為:“這一輝煌必將載入中國美術史冊。”

所謂“百業興,收藏盛”。在當今這個繁榮昌盛的時代,優質藝術品投資的財富增值效應已經得到廣泛關注和認同,藝術品作為財富投資也已經成為房地産和股票之外的最佳形式,尤其是藝術品中的中國書畫投資,更成為該領域裏的“軟黃金”。面對如此火爆的書畫收藏品市場態勢,許多人早已熱衷於此,許多人正在蠢蠢欲動。但是,作為投資者,在當今繁榮的表像下,絕不可一味地盲目追從,要理性地分析與掌握藝術品市場上的一些基本規律和長遠趨勢。

我以為,中國書畫市場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突出地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由於當今社會發展中的文化淡化現象,導致以國學作為書畫藝術生命力來創作的作者不多。縱觀各次市場高價成交的拍品或值得大量收藏的書畫精品,大都是已故名畫家,其作品包含的文化因素甚高。但是,當今有一種怪象,某些人一旦坐上書協、美協領導位置,儼然成為書畫界領袖,成為傑出人物。其實,這些人往往只是熟識協會工作與行政業務而已,其作品不一定有多高的藝術價值。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書畫藝術的發展;

二是在市場經濟的利誘下,經營書畫的中間組織或書畫經紀人以牟取暴利為目的,為當今的一些書畫家運作包裝,肆意策劃、策展,一些美術評論家也昧著良心大吹大擂,撰寫崇仰文章,使得一些庸人庸作被宣傳成時代的精品傑作,此類現象屢見不鮮,給書畫市場造成混亂,投資人、拍賣行或買家損失慘重;


三是地方政府喜歡出面特邀中國書協、美協某些名家前往某地現場筆會、創作,以擁有其作品而自豪。筆者曾得悉有個名家應地方邀請,某日裏創作書法作品300余幅,肆意發送,可見一斑。其實,這種無論因公因私的行為,都是一種不正常的趨勢。行家都知道,現場筆會的創作條件,往往不會創作出好作品來,這樣不僅有害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品味,還加大了投資收藏的風險,損害了收藏者的利益。另外,書畫市場的管理體制不健全,一些鑒賞評價體系、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善,也給書畫市場投資帶來了不少風險和負面影響。

書畫收藏投資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

“收的是藝術,藏的是文化。”作為書畫藝術品投資人或書畫收藏家,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要通過對中國書畫的深入了解,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不斷吸收,才能掌握中國書畫的基本知識,加深書畫文化方面的修養,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其實,書畫投資原本是針對具有升值前景的書畫藝術品,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都是在合適的價位買入,升值以後再賣出。書畫投資也應該是長線投資,根據拍賣市場運作規律,一個迴圈週期需要5-8年左右或者更長時間。即便是純粹的投資,也離不開文化鑒賞價值。這就要求收藏家首先要學習中國歷史、中國美術史,要有較深的國學文化修養和美學修養。當然,更要具有一定的書畫鑒賞水準,對於較高的書畫作品投資

由於中國的書畫藝術標準很難統一,如果缺乏鑒賞與收藏常識,僅憑一個人的名聲大小來衡量書畫收藏的價值,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知道,畫家的知名度是由內外兩部分構成的:畫家的藝術水準和宣傳包裝。我們不能被一些單純的炒作宣傳所迷惑,要了解作者的藝術造詣和作品的美學價值,這才是決定書畫作品價格的本質因素,是作品保值增值的前提。同時,中國書畫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於國人而言,是一種特定的藝術情結。要在投資與收藏中感悟其中的藝術。收藏的目的在於陶冶情操,而感悟其作品的藝術是審美的過程。比如,中國書畫原本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無論從主題、景象、氣韻、筆墨、手法、構圖等方面,都是審美、賞析、領悟和學習的課題。理解到這一點,十分重要。

書畫是一种經典文化,同時也需要一定的“群眾基礎”——欣賞者,才能被廣泛地接受。藝術造詣成就高,不代表擁有的市場佔有率高。任何藝術門類確實需要一批“陽春白雪”格調的經典傳世之作,而且不能作為商品來出售,這只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也有些具有很高藝術造詣的作品未必會被市場接受,只能呆在博物館裏。這就另當別論了。假若進入市場,作為商品,市場認同才是硬道理。當然,如果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屈就于市場,就會造成創作格調俯向低俗。被市場接受的也就未必都是大家。書畫收藏投資者有自己的胃口,要想獲得較大的收藏投資回報,應當綜合各種因素,選擇適合的作品來收藏。當然,收藏書畫作品還得看作者的人品。這就跟衡量一個人做人的成功一樣,某人很會賺錢,但人品不行,他就不會是一個受人愛戴的人。同樣,品行不正、沒有人格魅力的書畫家也不會是一個受人愛戴的書畫家。比如劉墉與和珅,岳飛和蔡京都是書法家,但他們的作品誰的更有價值,就顯而易見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