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藝術品悄然踏上基金之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5 17:42:09 | 文章來源: 《中國商報》

拍賣介入能助基金少走彎路?

相比于國內4年多的成長經歷,藝術品基金之路在國外則走得更為長久、穩健。“在國外,包括英國鐵路養老基金在內的許多藝術品基金都以2至10年為投資週期,通常收取佔投資總額2%至5%不等的管理費用,如果年收益率超過6%至10%,再另外從超額利潤中收取30%至50%的分紅。”據鄭鑫堯介紹,國外的藝術品基金所選擇的投資標的物,往往是從大收藏家手中打包買斷的。買斷這些藝術品後,再由基金髮行機構的藝術專家組聯手以投資顧問身份出現,與拍賣公司共同決策,按照所購藝術品的現行價值以及預計前景,制定一套縝密的出貨計劃。“在國外,7年以下的藝術品基金都很少見。很多基金髮行機構,甚至花費二三十年的時間來運作一隻基金。”鄭鑫堯認為,相比于國外,國內的藝術品基金似乎更顯得急功近利。

而這種“急功近利”就體現在國內個別管理公司採取的 “先募資再選藝術品”的操作方式上。“先募資再選標的物,存在明顯劣勢。”陳波解釋道:“其一,存在銀行的所募資金有資金成本,如果不能迅速找到合適標的物,資金就被閒置了。其二,藝術基金通常為2至3年期,2年期較多,這對管理公司有很大的時間壓力,如果首年選入的作品在次年未能及時退出,可能導致基金無法正常到期,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陳波説,西方的油畫基金比較多,期限相對較長,中國的藝術品基金期限較短,主要還是由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所決定的。不僅發展快、增長高,而且國內的投資人對藝術品了解的缺失也使得他們很難接受藝術品長達5年甚至10年之久的投資。

同樣令業內人士感到擔心的還有人才問題。藝術品基金在國內尚屬於新興行業,本身就求賢若渴,加之行業自身特點,決定了從業者既要熟悉藝術品市場的特點,又要掌握金融行業的基本知識,同時還要有審時度勢的戰略眼光。金融行業的確人才濟濟,但要深諳藝術品市場之道絕非易事,這樣的複合型人才實在少之又少。中國商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目前藝術品基金的相關從業者都是由金融行業轉行而來的,只有極少數人具備藝術品市場的相關知識。

據了解,儘管國外同樣存在人才難題,但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國外許多知名藝術品基金機構都聘請蘇富比、佳士得這樣強大的藝術品顧問團隊作為自己的“技術支援”。“背後站著一支公信力好的拍賣公司精英團隊”常常成為國外藝術品基金吸引投資者的重要砝碼。

如今,在國內,更多的基金機構也開始高調聯手拍賣企業,讓其擔任自己的投資顧問,從而加強自己的藝術品鑒賞、研究隊伍。“中國第一隻藝術品基金背後站的就是北京傳是拍賣;而不久前發行的中信·龍藏1號,同樣得到了北京華辰拍賣的鼎力支援。據我所知,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大型拍賣企業,也都充當著藝術品基金投資顧問的角色。”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藝術品基金與拍賣公司的聯手,是一種互惠互利的舉動,“拍賣行為藝術品基金建立起購買和退出通道,藝術基金是對拍賣行業務的一個補充”。

“儘管藝術品基金現在還處於起步階段,但藝術品基金既有規範的基金運作流程可借鑒,又有國外成熟的範本可參照,給其在國內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優勢。”在西沐等業內人士看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金融化是大勢所趨,藝術品基金有望脫穎而出,成為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發展的突破口。“加強與拍賣公司的合作,無疑將成為藝術品基金今後發展、壯大、成熟的有力推手。”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