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評:古代藝術品投資陷入誤區 需正視藝術價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2 12:47:0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我們對收藏古玩和藝術品投資在認識上的一些誤區,讓我們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

首先説説變現的難度。現在大家都説賣古玩掙錢,買古董掙錢,可是實實在在地説,古玩變現是非常困難的。實際上,古玩變現之難在國外市場上非常明確。按照蘇富比和佳士得以前的做法,如果今年在他們的拍賣會上買了一件東西,除非這件東西很特殊,一般至少要等5年到8年之後,才接受你送回來再拍,這是一個市場的週轉期、迴圈期。但現在北京的拍賣市場是另一種情況:春季在紐約拍下的,秋季放在北京再拍就賺錢了,這完全是國內市場刺激下帶來的影響。

把古代藝術品作為投資工具,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它的風險:一個是真偽,一個是變現能力。真偽是唯一一個絕對的風險,買假了,肯定血本無歸;是真的,那就僅僅是價錢上漲得快慢高低的問題而已。但是不要忘記,藝術品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要讓一件藝術品進入市場變現,是一件有難度、講經驗和選時機的事情。

首先的前提就是投資的作品是不是主流交易市場也就是拍賣市場所認可的東西。舉例來説,買了上古彩陶器、唐代的陶俑、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清代的外銷瓷,甚至是最近火熱的海撈瓷,都是真東西,甚至在過去的市場上非常值錢,但是放在現在的拍賣市場裏不行,或者是目前階段不行,如果期望升值或者高回報,那就要謹慎考慮了。如宋代的瓷器,不論是造型、技術還是藝術性、審美上都是非常高超的,但是主流市場就是不接受,必須面對這個現實。

另一個誤區是混淆了價值與價錢的概念,很多人把兩者等同看待了。實際上,價錢是由拍賣市場製造出來的一個暫時性、地區性的價格標簽,是一件商品化的外衣;而價值則是這件作品通過歷史與傳承而形成的一個認可和共識,更真實,更可靠。如果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價錢上,而忽略它的價值,就很容易被市場假像所迷惑,因為價錢是可以被操控、被運作的。比如一枚唐代的銅鏡拍賣到了4000多萬元,我覺得這個價錢有一點超乎我的想像。如果我也想跟著買銅鏡,到了這個水位我就要考慮它的價值和價錢是對稱的嗎?想想一件商周的銅鼎才賣多少錢!但是很多人還沒有完全分辨出哪些東西真的有價值,哪些東西僅僅是價值的假像而已,而拍賣公司也會製造這種假像,帶動市場的熱度。

古代藝術品的收藏,對於個人來説,是一件怡情養性、陶冶精神的高雅活動,並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投資而獲得豐厚的利益回報,但是收藏也講究一個正確的規劃、一份熱愛和堅持,以及不斷的學習與領悟。認識藝術品收藏的本質、真正的藝術內涵和價值,如此,收藏與投資才可以成功成熟,立於不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