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如何看待拍賣公司的估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25 09:12:00 | 文章來源: ARTSPY

拍賣現場

近來,拍賣行的估價幾乎變成了常規的附加物,而不再是價格的指示性嚮導。對拍品的估價是否被抑制了呢?對此,藝術市場分析員、藝術評論家Nic Forrest是這樣看待拍賣公司估價問題的:

估價其實是一件很棘手的事。過高的估價會使買家對作品失去興趣,而過低的估價則會使買家去思考為什麼這個價格會這麼低。雖然估價只是對作品價格所做的有根據的推測,但它的心理狀態與制定零售價的心理狀態很相似。顧客在走進一間商店時,如果一件商品的定價太高,那麼顧客很有可能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商品來代替,或是去其他商店用更合理的價格購買相同的商品;如果定價太低,顧客又會開始懷疑它的價格為什麼這麼低,是不是商品的品質出現了問題?最後也許乾脆就不買這件商品了。

儘管估價對買家能出的價幾乎不會産生什麼影響,但藝術拍賣行的心理狀態是這樣的:估價通常被看作是一個比價值的指示物更重要的東西。這種情況産生的問題就在於,拍賣行得以將估價用作一種強力而且效果顯著的市場工具;這種工具擁有影響潛在競標者的洞察力及其出價方式的潛能。

對當代、現代以及古代中國藝術家作品的需求的激增有一個主要的問題:他們作品中的利益(或是利益水準)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相對較新,而且沒有先例。這就意味著當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出現在拍賣行上時,基本上沒有或是只有很少的數據(例如畫廊定價、拍賣行價格等)能夠用作估價的基礎。例如張大千的作品,artprice.com顯示自1991年起,這位藝術家有3578幅水彩畫出現在拍賣行上,這其中有將近一半的作品都是在2009年之後才開始被拍賣的。這表明在1991年至2009年這18年間拍賣的張大千作品,與剛過去的兩年半拍賣的張大千作品在數量上相近。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這樣的需求增長速度是前所未有的,這必然會産生一些問題。考慮到某些根本沒有拍賣紀錄的當代藝術家要在通常由著名藝術大師佔領了的拍賣行上實現成交,拍賣行估價的不準確也是在所難免的。

將估價定得較低總是比定得較高更符號拍賣行的利益,因為這能促進買家之間的競爭和出價。不過我不認為拍賣行的估價是被抑制了的。拍賣行的主要目的在於賺錢,就這一點而論,他們的確沒有義務公佈精確的估價。將估價用作一種市場工具是長期以來就存在的,它可能是因為媒體對中國藝術家作品的拍賣價的密切關注而變得明顯了起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