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藝術市場現“名牌病” 行銷式藝術家被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07 09:56:03 | 文章來源: 搜狐文化

在收藏當代藝術的台灣藏家中,姚謙是近兩年媒體報道次數蠻多的一位。作為音樂製作人的姚謙,他的收藏體系具有獨特性,他絕不在拍賣場上跟風以賺得眼球,也不追星收藏“名牌效應”。在2011香港佳士得春拍預展現場,記者獨家專訪相對低調的收藏家姚謙。

拍賣場現“名牌病” 買品牌藝術家作品被質疑

記者:近幾年,收藏家不斷涌現,有很多新貴進入拍賣場。他們購置藝術品似乎與確認社會身份認同有關,藝術品作為一種配置品,在拍場中也會出現“只買貴的”的現象,你也會喜歡品牌藝術家嗎?

姚謙: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廣告行銷式的藝術家在今天的中國乃至全球,已經成為名牌商品中不可或缺的配置之一,也一定會有一部分收藏家在買品牌、買名氣。對此現象,我也有疑問,真正的收藏意義在哪呢?

當我看見一個人在拍場上競拍哪些拍品,我就知道他的收藏品味在哪,當一個藏家和我特別強調擁有某某藝術天王的哪一個系列作品,我也就知道了他的收藏辨別力在哪,或許他還處於收藏的初級階段。而我絕對不會因為拍賣公司、畫廊特別“捧”哪個藝術家、特別向我推薦哪個藝術家我就去買,我的收藏更多的還是會與我的個人喜好有關係,我會收藏與近20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發生關係,或者影響當代藝術發展的作品,在我這裡,絕對不存在買品牌。

這個收藏趨勢現狀,或許是因為大陸還處於初級階段。在台灣早期的時候,也有過這種風靡而盲目購買藝術品的時期,而真正的收藏概念,是在收藏一種觀念,絕對是個人的喜歡。

天價藝術品 僅屬於幾個大佬的拍場遊戲

記者:在相隔半個月的時間裏,很多當代藝術收藏家會從香港藝術展轉戰瑞士巴塞爾藝術當代博覽會,這對藏家來説也是蠻耗費體力的一個過程。香港藝術展最近被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收購,我們深知巴塞爾擁有的是國際資源,此收購看似是巴塞爾想佔領亞洲(香港)市場,但是在香港藝術展上,我們看到得卻是過半西方畫廊參展,這未免有“打亞洲牌以吸引歐美藏家”之嫌。

姚謙:香港藝術展與巴塞爾的這一舉動,很明確的是把歐美的資源運用過來,強大香港市場的力量。但是,對此,我還是有疑問的。歐美的藏家來挑選亞洲藝術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很多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圈內的朋友都在談,歐美的藏家來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究竟有多大,如果沒有尤倫斯這樣大手筆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展覽和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展會及拍場上還能走多遠?

據了解,在海內外拍賣場上競標中國當代藝術的歐美藏家比例是非常小的。目前,基本上還是大陸、台灣、新加坡、印尼這些藏家在支撐這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我們在拍場上會不斷看到幾個藝術市場明星藝術家創造拍賣紀錄,而這背後也僅僅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大收藏家之間的遊戲。包括媒體的大勢報道,關注點更多的是將藝術價值導向了市場價值。在這種非理性購買中國當代藝術的情況下,想真正收藏藝術品是需要獨到眼光的。而近幾年,據我的觀察,中國當代藝術的真正收藏家已經出來了,炒家的力量則在減少。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