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古董首飾市場回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12 17:12:48 | 文章來源: 卓越理財

不僅僅是因為那麼一絲凝聚在心頭的懷舊情結,更多的是,每一件古董首飾的背後,似乎都述説著一段興衰或榮辱的歷史,抑或蘊含著一段淒美或悲涼的感情,抑或代表著一段艱辛或滄桑的經歷。也許這其中的故事永遠都不會再為人所知,但每當我們看到她時,卻總能引發出無限的遐想和無窮的回味……

古代的精美首飾,都可以將它們歸為古董首飾。學術界對古董首飾的定義是五千年前到二十世紀中葉二戰結束這一段時期內的珠寶首飾。但從收藏的現狀來看,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手工製品,也可以歸結在這個範疇裏。古董首飾分三種類型:寶石類、金銀首飾類(主要是一些裝飾性的純金銀和合金首飾)和玉器(皿)工藝藝術品類。主要來源不外乎兩種途徑,其一是在古代墓葬中發掘的陪葬物,其二是經由世代相傳下來的傳世家寶。古董珠寶首飾遠比現代首飾難尋,數量稀少,所用的材質也基本上是當時少有且品質較高的,而且每一件均是純手工製作,凝結了當時匠人的智慧和心力,具有豐富的收藏價值。

古董首飾的價值潛力有多大?

古董首飾通常比較獨特且無法進行簡單的重置替換,因此其價值的決定因素主要在於尋找到工藝特徵和品質相近的古董首飾,獲得相關的價值資料,考慮其材質、工藝、製作人、製作時代以及器物的用途及類別,加之足夠的經驗、充分的人文知識及對歷史的了解,才能較為準確的判斷古董首飾的價值。

近年以來,古董拍賣市場逐漸回暖,不但明清兩朝的瓷器備受追捧,古董首飾也受到了藏家的關注。作為一個逐漸獨立出來的收藏類別,古董珠寶成色好,具有歷史文化內涵,非常具有收藏潛力。

在近年來國內外的藝術品拍賣會上,古董首飾呈現了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翡翠與白玉飾品成為了交易的核心,這主要是因為相比較于其餘珠寶,翡翠與白玉具有相對公正的價值評判標準;二是男款古董首飾價值更高,比如王公貴族流行佩戴的珠寶“扳指”,又比如瓜皮帽正中央鑲嵌的珠寶“帽正”。在中拍國際2007拍賣會上,乾隆的羊脂白玉扳指本來估價只有80萬元,成交價卻達到了165萬元。男用古董首飾比起女用古董首飾來數量要少得多,因此“物以稀為貴”是該類藏品受追捧的主要原因。

另外,清代珠寶受到藏家關注:一是清代珠寶質地高檔,許多宮廷珠寶的原材料,是在目前的玉器寶石市場上難以找到的;二是近年來民俗文化研究盛行。清朝首飾加工工藝達到中國歷史上的頂峰,帶有文化內涵的古董首飾體現了一個時代的風貌,受到市場重視。

清朝古董首飾的價格相差很大。數量眾多的民間藏品價格並不高,幾千元、幾萬元都可以交易,適合小眾收藏。但宮廷製作的首飾類似于瓷器中的“官窯”,價格一般是同等質地民間首飾價格的3倍,而確定為帝王嬪妃使用過的首飾,價格則可高於民間製作品10倍。

收藏清代的首飾,既要考慮首飾材料的質地,也要考慮歷史文化因素。清代珠寶製造業的興盛,是由康熙時期起步,乾隆時期達到頂峰,至慈禧太后當政時再次掀起了崇尚翡翠的小高潮,每個時期都具有各自鮮明的特徵。同時,由於首飾屬於高精密的手工藝術品,除去珠寶的品質和年份外,鑲嵌工藝和品質也都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海倫女士的藏品

大概是由於古董首飾所透出的懷舊和內斂的氣質,有人統計過,古董首飾的藏家中以女性為主,而萬瑞祥的朋友海倫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通過海倫女士的介紹得知,其父系祖先曾是東南沿海的鹽商,當時的生意做得很大,家境頗豐;而其母系祖先則為滿洲鑲黃旗貴族,曾為京城諸王府的座上賓,與宮廷往來密切。因此,祖上傳下來為數不少的古董首飾,但很可惜,由於各種原因,未被後人很好地保管和收藏。

海倫女士説,小的時候,家中時常能看到一些鑽石和翡翠物件,被小孩子們當作玩具玩兒,甚至有時扔地上滾來滾去,殊不知,當時這些小玩意兒都是家裏祖傳的價值不菲的古董首飾。聽老人説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為躲避戰亂,家族曾數次遷移,期間已經流失了很多的寶貝,解放後就已經所存無幾了。特別是在文革時期,老人將一些首飾後面的別針或指環剪掉,冒著風險將這些首飾縫在破舊棉襖裏才得以保存下來。這些古董首飾能夠倖存至今,可以説是經歷了多次的劫難。

後來女孩子長大,懂事了,知道打扮自己了,就開始注意收集家中的寶貝,然而大多已經損壞或不知去向。海倫女士後悔不已,恨自己當初沒有好好珍惜和保留下來。七十年代末,海倫女士拿著已損壞的一些首飾找到一位北京首飾廠退休的老師傅修復時,老師傅一邊端詳一邊説道,“好東西!好東西!姑娘你就好好收著吧,這一件首飾就夠你享用一輩子的了。”也是從那時起,海倫女士才開始刻意關注和學習寶石及古典首飾收藏的市場行情和專業知識,隨著眼界的開闊和經驗的積累,就更感到了在這些精美的的首飾中所凝聚著的那種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大自然造物主渾然天成的精華的完美結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