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和資金是任何産業繁榮不可或缺的兩個支撐點,文化藝術産業亦概莫能外,缺乏政策支援,中國藝術品市場將成為“無根之水,無本之木”;缺乏資金支援,中國藝術品市場將成為“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産業發展難成體系,注入資金難有出口。
2010年4月8日,9部委聯合下發《金融支援文化産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文中特別強調金融行業積極探索適合文化産業項目的多種貸款模式,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服務,積極開發文化消費信貸産品,推動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十二五’文化産業研究報告”課題研究的專家表示:“十二五”時期,國家將重視提升産業、企業、産品品質,培育産業、企業核心競爭力,更重要的是鞏固文化産業的核心創造力和個體自主性,為下階段文化産業專精化和迎接質的變化作好準備。
任何從事藝術品拍賣、創意産業建設、文化藝術資産化改革的專業人士都非常清楚,政府對於文化産業制定具有傾向性的政策,對個人事業的擴張和多元化發展至關重要。據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産業將呈現高速、跨越式發展的格局,而文化産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反映出文化産業對我國第三産業的影響會逐年加大。
近日,有關方面接連公開了兩個數據:一個是2010年秋拍數據,一個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數據。其中,2010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創下年成交額約580億元人民幣的新紀錄,僅秋拍就達380億元之多,較之2009年225億元的成交額又超過150%的增幅,遠高於其他經濟門類的增幅和漲勢。
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恰逢前所未有的好機遇。
藝術市場給力是大勢所趨
3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帶來兩個直接後果,一是造就了一大批經濟實力雄厚的富豪階層,二是提高了中國文化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精神層面的需求與文化的認同感長期相互影響,猶如火山噴發前的醞釀,為藝術品價格井噴積蓄力量。一份公開數據顯示,自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年升值率達到20%,已經超過了風險系數較高的股票和房地産,不僅吸引了大量的民間資本,而且正在吸引金融資本的介入。
通脹壓力依然存在。未來幾年,中國有可能進入滯脹期。資金需要尋找出路。樓市和股市是重要的投資渠道。房價過快過高上升得到控制,調控措施的結果是限制部分資金進入,富餘資金需要尋求出路。股市是吸納資金的池子,但目前表現不穩定。富裕階層為實現資産保值和增值,需要尋找抗通脹的資産或投資品,藝術品正是抗通脹的好工具。可以預見,在通脹預期下,藝術品投資需求強勁。藝術品市場目前規模還不大,適合吸收資金,符合中國現狀。
未來幾年中國經濟著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消費需求仍然是今後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未來五年,中國每人平均GDP預計達到5500—6000美元,中國藝術品消費和投資基礎得到夯實。
二是調整經濟結構,其中一點是産業結構調整、産業升級。從經濟結構調整來看,文化産業作為國家提升“軟實力”的需要,將獲得更多的關注。作為文化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品的價值將伴隨中國文化影響力在全球的不斷擴大,得到進一步釋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新興市場的挑戰下,藝術市場“多中心”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某種愈加顯明的趨勢。但是這一方面由於歷史的原因,另一方面由於新興市場仍處於發展與起步的階段,因此全球藝術品市場的“中心化”現象只是得到了部分的扭轉。這種影響直接體現在了藝術品價格的制定上,即以西方國家為中心的定價原則,由於跟隨中心定價這個原則而扼殺了中國創作中本來所具有的多樣性。在全球化的互相參照下,使中國的藝術市場不但在向國際定價靠攏,連品質與格調也在接近,即“物有所值”。
藝術品市場局部發展不平衡
在位列全球三甲的藝術市場中,中國的角色顯得比較特殊。紐約和倫敦都是全球性、國際化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包容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圈的藝術珍品,其中包括中國的藝術品,長期以來都是國際拍市上的佼佼者。而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卻很不一樣,內地拍賣公司基本上只上拍中國本土藝術品,即便是香港這樣的世界級藝術品交易中心,也是以拍賣亞洲藝術品且主要以拍賣中國藝術品為主。
有分析認為,雖然北京、上海在世界藝術品交易市場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香港的國際中心地位也依然穩固,但幾乎單一的、完全靠本土藝術品支撐的市場卻恰恰證實了它的初級身份:不具備國際影響力,除了中國藝術品之外基本與國際市場脫軌,很少參與國際化藝術品的流通……中國藝術品市場依然是一個封閉、單一的市場。
中國藝術拍賣的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市場的不成熟、拍賣公司的不規範、參與者的誠信度較低,使得中國市場上的拍賣存在較多的水分,“我認為中國的拍賣市場上至少有20%至30%的水分,”著名藝術市場分析人士牟建平毫不諱言地指出。
一方面是本土拍賣公司的幼稚,“我們的拍賣公司都是跟著人家走,人家拍什麼我們就拍什麼,看什麼東西火就拍什麼,自己還不具備獨立挖掘、推薦有潛質的藝術家和作品的能力,這是中國本土拍賣公司最大的問題,”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學軍認為,多向國際一流的拍賣公司取經,是本土拍賣公司亟待要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困擾中國拍市多年的贗品、假拍等現象依然層出不窮,隨著市場的火爆,急功近利的勢頭也日漸明顯。“那麼多拍賣行,每年舉辦那麼多場拍賣會,哪來那麼多好東西、真東西給他拍?”雖然現在的拍賣公司、拍賣場次越來越多,但真正的收藏家已經漸漸從拍賣會上隱去身影,“很多東西價錢被炒得很高,還有好多東西就是被倒來倒去,春天買的,秋天再賣,價錢就漲了不少,現在拍賣行裏好多人都是奔著短線投資去的,真正的藏家少之又少。”有市場研究者分析。
誠信體系建設依舊“老生常談”
中國的藝術市場是一個沒有價值標準支撐的原料市場,即它是一個經營中國藝術卻沒有中國藝術批評家、藝術史家、藝術理論家和藝術家參與價值定位的,而且作品僅僅被當作原料,由外國商人、後來由大量港、臺商人主要參與的純商業炒作。這種市場的結果,在中國導致兩種東西的流失:無藝術價值而賣大價錢的作品行情,導致藝術價值的流失;有藝術價值而無市場的作品行情導致當代藝術作品大量流失海外。
中國需要怎樣的價值標準?有評論家認為應該參照藝術史制定標準。如果看西方的藝術市場就有一條清晰的線,那就是在它的藝術發展史上能夠起到推動作用的藝術品,只有這樣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才是最有價值的。當代藝術市場在西方已經發生過藝術與商業之間的互動,是可以作為借鑒的。
誠信機制的缺失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面臨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矛盾和問題。誠信危機成為制約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最重要的瓶頸,已嚴重制約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在藝術品的實際交易、收藏過程中,藝術家包裝炒作、人為造市,藝術品拍賣機構假拍假賣,甚至藝術品鑒賞家和鑒定家也受金錢誘惑,任意左右藝術品價值、價格,這些都是缺乏誠信的表現。出售贗品、偽劣藝術品,藝術品的資訊披露有限等問題,都可以歸因于藝術品市場誠信機制的缺乏。
以誠信制度體系建設為基礎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誠信機制及其體系的建設已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路徑。以誠信體系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體系的建設越來越受關注,秩序化、規範化運作的觀念與認識需有相應的體系與體制來保障並已初步成為人們的共識。人們認識到,當下誠信體系的建設已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體系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問題。中國藝術品市場關於誠信體系的運作與管理正在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與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