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火紅的顏色 紅火的藝術品市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02 15:23:24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陳衍寧《毛主席視察廣東》 中國嘉德供圖
 

文/李榮坤

編者按:本期出版,恰逢人們喜迎春節。春節是紅色的,紅色意味著喜慶,紅包、春聯、煙花、大紅棉襖等等,無不與“紅”相連。為了給節日增添一些喜慶的氣氛,我們策劃了這個“紅色”專題。他們或因為“紅”而被人熟知;或用紅色來詮釋作品的主題。“紅色”成為藝術品市場一道別樣的風景。

“紅色經典”的收藏前景

近年來,“紅色經典”在藝術市場上被人們反覆提起,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更是在拍場上大放異彩。從1995年中國嘉德第一件紅色高價位作品紀錄開創,之後,幾乎每年拍賣季,都有各地的拍賣公司,推出紅色題材的作品甚至紅色專場的拍賣。我們不禁要問,紅色經典會一直“紅”下去嗎?

“紅色經典”的起源

我們通常所指的“紅色經典”作品基本集中在革命歷史題材上,代表作品如《紅軍過草地》、《井岡山會師》、《你辦事我放心》、《開國大典》、《劉胡蘭》、《毛主席去安源》等,其中,關於“毛澤東系列”的作品尤為突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指出一個誤區:“紅色”作品未必都“經典”,真正的“經典”多數已被收錄在國家的博物館或美術館中。只有極少量作品,因為某些原因,美術館或博物館在之前的一個時期,將部分作品進行清除,或返還給原作者,流到民間。從1949年到上世紀70年代末,紅色經典作品構成了中國美術創作的主流類型。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也産生過重要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

此前提到的開創紅色經典之“紅路”,並引起廣泛關注的作品正是劉春華的《毛主席去安源》,它在文革期間被印刷了9億張之多的海報,影響甚廣。1995年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以605萬元的價格拍出,市場人士表示,其現在的市場價格保守來説也要億元以上。之後,陸續開始有紅色經典作品的拍賣,如2005年北京華辰推出紅色專場“歷史的主題”,其中《毛主席視察農機館》以330萬元的價格成交;2005年中國嘉德秋拍中,陳衍寧的作品《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以1012萬元的價格成交;2007中國嘉德春拍中,陳逸飛的《黃河頌》以4032萬元的價格落槌;2009年北京翰海春拍中,靳之林的作品《南泥灣》以1344萬元成交;2009年秋拍,中國嘉德的《毛主席視察上鋼三廠》以2022萬元成交……紅色經典作品的市場行情可謂一浪“紅”過一浪,很多拍賣公司為此專門推出獨立的紅色板塊。尤其是2009年,恰逢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紅色經典作品在各大拍賣公司集中出現,備受追捧。

收藏家趙慶偉表示,近年,紅色經典作品的市場有了3倍至10倍甚至更高的漲幅。1977年到1985年間,出現了以傷痕美術為代表的作品;1985年到1990年出現以“現代藝術大展”和“人體大展”為代表的先鋒藝術,是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的作品,它們在當前同樣受追捧。其中,1985年和1987年出現的作品具有重要意義,它們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環境下展覽過,或被追捧,或受到爭議。

“紅色經典”的市場動力

經過市場的檢驗和洗禮後,“紅色浪潮”不斷奠定、鑄就了其千萬元以上的市場高峰。紅色經典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人們開始重新認識這類題材的美術作品。文革期間一些著名藝術家的主題創作,很多都拍出了其個人作品的最高價,原因在於作品背後反映的特殊時期及不可重復的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紅色經典在拍場上試水後,各大拍賣公司競相徵集作品,頓時出現各大拍場一片紅的景觀。

市場的興起與收藏密切相關,它實際上是一個供需問題。

紅色經典的收藏群體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藏家大多是60年代出生,有一定經濟實力。他們對這一歷史題材的作品非常喜愛,完全按自己的喜好選購,其文化價值觀是藏家選擇購買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以外,紅色經典作品還與這代人的記憶密切相關,滿足了其懷舊情緒。這對市場必然有一定的引導性。

目前,市場需求也有了新的變化。據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油畫部負責人柴寧介紹,拍賣市場上競購紅色經典作品的一些新買家,多是企業家身份。由於作品的藝術形式和現代人的生活存在一定的時空距離,如宣傳畫、年畫的原稿等,挂在居室裏有其獨特的味道,鮮明的反差,可以營造出一種時尚的“混搭”視覺效果。柴寧認為,這代表了基層收藏者的價值取向,非主流,是大眾取向而非資本取向。

另一部分重要收藏群體是出於創建專題性美術館的需要而購買紅色經典作品,他們按照美術館的類型和品質選擇藏品。美術館收藏注重遵循美術史結點,將作品串聯起來,能展現完整的歷史。所以,很多重要的紅色經典作品大都被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談到紅色經典的收藏,不得不提到新興收藏家群體的代表人物王薇。目前,她已經收藏了超過百張的紅色經典作品,其中不乏參加過全國美展的作品,有些甚至還是國家館藏缺少的作品。王薇對作品進行了耐心、詳細的整理,使其構成相對完善的歷史發展脈絡。她還邀請陳履生為其收藏編著了《革命的時代》一書,對藏品進行了細緻的學術梳理,並在上海美術館公佈了她的紅色藏品。王薇希望未來把藏品永久性放在自己的龍博物館裏。她的收藏行為和舉措對紅色經典的市場發展影響頗大。

“紅色經典”的市場走向

世紀翰墨的林松表示,“文革”無疑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一段獨特歷史,其有代表性的美術創作必然受到關注,作品也都是當時中國最年輕、最有實力的藝術家投入了最大的精力創作而成,有的甚至是他們的成名及代表作。代表藝術家如陳逸飛,他進行了大量符合當時革命需要的主題創作,有些甚至已被載入史冊,還有靳尚誼、劉春華等,他們的作品都成系列性。紮實的根基奠定了這些藝術家的美術史地位,其市場行情必然穩健。

不過,紅色經典的市場已經歷了15年的發展,出現過的作品大都已被收藏,短期內,不會被放歸市場。作品數量必然越來越少,大規模整體性專場出現的可能性不大。陳履生預言,紅色經典作品會在市場上零星出現,但價位會一路走高。

謹防贗“紅”,關注新洼地

文革時期作品之所以賣得好,因為有鮮明的中國印記、歷史性、文獻性、民族性。隨著好作品都已入倉,市場上經典之作就稀缺。紅色經典的拍賣高潮已結束,但是市場熱度仍然不減。不乏有一些拍賣公司徵集的所謂的紅色經典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是2000年後創作的。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有些只是在打擦邊球而已,因此,這個專場板塊不會有太多的佳作或有力度的作品規模化出現。

在紅色經典板塊作品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北京傳是拍賣有限公司現當代藝術部負責人閻安説,藏家們不妨注意另一個洼地板塊,即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反映時代面貌的主題創作。其意義和紅色經典類似,都能反映獨一無二的歷史風貌。這類作品的主題健康、積極、向上,基本告別了紅光亮、高大全的紅色形象的創作原則。人物形象以體型挺拔健美的年輕人物為主,色調由沉著轉向鮮亮,題材更為豐富。目前市場上,已經有此類作品受到關注,只是還未形成規模。可以預言,改革開放初期的藝術作品會進一步受到追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