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 《協和醫院三聯畫》 成交價:3640萬元人民幣 2010北京保利秋拍
2010年藝術市場秋拍大戲已經落幕。很多媒體、機構以及市場參與者都已開始準備本年度的拍賣市場分析及未來市場走勢的預測。由於古代書畫、瓷器天價頻出,近現代藝術品也水漲船高。熱錢正在大肆光顧著今年秋冬的拍賣季,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遍地開花,當代藝術品投資的信心指數得到極大充實。拍賣本屬市場問題,但對藝術品拍賣來説,經濟學中一些概念規則並不能再作為評價和估量市場的決定性和唯一標準。
當代藝術史為“經濟指標”做好基礎
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普漲行情”時期。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大展和國際市場上都有良好表現,進而刺激了國內的當代藝術市場,甚至表現為“只要是當代藝術,便會有市場,有行情”的局面。其狀況延續到2005年左右;二是“名家行情”時期。從大的範疇來講,他們在具體的市場操作和市場表現上呈現出不同方式。多數情況下,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才會有良好的市場表現。其原因得益於這些“名家”多年來良好拍賣成績的積累。拍賣市場中,買方在經驗方面的增長,作品在當代藝術史中的定位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今年的拍賣結果即能給我們很好的詮釋。方力鈞2003年所作的《2003.2.1》是拍賣中唯一可見之巨幅彩色版畫,更是方力鈞作品的公共收藏之最,在匡時秋拍中以694.4萬元成交。同場岳敏君的《大煙囪》以537.6萬元成交。當代藝術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以劉小東、劉野、曾梵志等為代表的新的拍賣天王地位正在穩固。劉野的作品《中午的蒙德里安》以1400萬元人民幣成交,成為北京匡時今年當代板塊的的焦點。這件拍品曾多次於國內外展出出版,是劉野的蒙德里安系列作品中知名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劉野的《齊白石知道蒙德里安》更是以2912萬元的價格在北京保利2010年秋季拍賣會現當代中國藝術夜場中成交。以劉小東為例,按照2006年保利秋拍上《三峽新移民》(2004年)2200萬人民幣,2008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像》(2004年)5573萬人民幣,以及2008年嘉德春拍《溫床No.1》(2005年)5712萬人民幣等近些年劉小東的新作行情走勢來看,本次保利5週年秋拍的《青藏鐵路》(2007年)作為劉小東近期重要的大幅代表作,也應該有一個優異的表現。儘管最終2184萬人民幣的成交價也還算是維持了應有的高價,但是,同場上拍的1996年的舊作《違章》卻搶走了更大的風頭,以3640萬人民幣成交,簡直是“當代藝術史寫作的勝利”。那些已有明確的藝術史定位,能夠集中代表藝術家特有風格,具有特定藝術史階段代表性的代表作品才更加受到市場的注目和追捧。所謂的“天價拍品”不僅能夠經受得住市場的檢驗,更要能經受得住藝術史的檢驗。隨著拍賣市場中買方的成熟,而各種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寫作也開始進入變為市場的衡量因素之一。1991年,由高名潞等人編著的《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出版以來,關於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寫作便未中斷過。雖然仍屬於摸索中,但逐步得到大家的認可和熟悉。拍賣市場上的參與者通過認同當代藝術史中的選擇和評判標準,也逐步建立起一套屬於當代藝術市場的估價系統。
影像市場興衰的啟示
今年秋拍有一個為人所忽視的特點:各大拍賣行的上拍作品中,當代影像作品不多。幾位經常活躍于各大拍賣行的當代影像藝術家,也不見了身影。華辰的影像專場的最終成交率和成交量與其他板塊相比,增長略顯保守。上拍作品多以老照片為主,當代影像佔10%左右的比重。據華辰影像部負責人李欣介紹,以後還會逐漸增大當代影像的比重。
被認為是當代藝術重要增長點的影像藝術,一度被看成拍賣市場中最有潛力成為藍籌股的新軍。2006年11月23日,北京華辰秋拍舉辦中國首次“影像藝術”拍賣專場。其後,嘉德和誠軒也先後開闢了獨立的影像專場。但2008年,嘉德和誠軒就不約而同地撤銷了秋拍的“影像專場”。儘管2009年嘉德春拍重新啟動了完全以當代影像為主的“影像專場”,但不足50%的成交率,嘉德最終徹底取消了“影像專場”。原本想要謀求新媒體藝術進入拍賣市場的想法,也基本告吹。中國的當代影像市場基本上是在海外市場的推動下形成並成長,但近些年,海外市場縮小後,國內沒有數量足夠多、資金充足的藏家進入。再者,中國國內對於當代影像史的學術梳理和寫作並不能跟上影像市場的發展腳步。當影像市場的重心轉到國內後,國內的藏家並沒有一個能夠用來作為參考,並指導投資和收藏的評價體系。
不過,影像市場的低迷卻也為當代影像的收藏和投資帶來了機遇。賣方市場所帶來的低價和選擇的多樣性,也是一種契機。藏家在穩步增長,更多人來華辰觀望。隨著當代影像理論建設和影像史寫作的深入,當代影像市場也會逐步走向成熟。當代影像市場的復興指日可待。
今日的潛力,明日的天價
從2009年秋拍開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一夜之間進入“億元時代”,相較于近兩年畫廊第一市場的萎縮,拍賣行業異常繁榮。儘管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當代藝術市場被批評為泡沫過大而一度陷入沉寂,但市場自有它的判斷。從目前已結束的幾場重頭拍賣來看,市場表現最好的當屬所謂的“一線明星”:毛旭輝在香港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與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夜間專場中以1186萬港幣刷新了個人的世界拍賣紀錄;保利現當代中國藝術夜場中,劉小東和曾梵志分別以3640萬人民幣和3416萬人民幣居於首席和次席;蔡國強則以1792萬人民幣摘得了嘉德中國油畫專場當代部分的頭籌;張曉剛更是憑著一幅《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二號》在香港蘇富比以5218萬港幣的高價落槌,拍出了本年度秋拍中到目前為止的當代藝術最高成交價;另外,尹朝陽、艾未未以及張洹等人的作品也有非常穩定的市場表現。
而看起來繁榮熱鬧的當代藝術拍賣市場更多的只是由一向表現良好的幾個“寡頭”所支撐,拍賣市場中的新生力量並未得到充分展現。以今年保利秋拍現當代夜場為例,劉小東、曾梵志以及冷軍三個人的拍品便佔去了總成交量近三分之一的份額,更多的拍品卻只能佔到這三個人的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的比例。但是,我們也要記得,當2007年陳逸飛的《黃河頌》拍出了4032萬元的天價時,劉小東的大部分作品只是陳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因此,一件市場表現優異的拍品的誕生,不僅是市場運作的結果,更要有與之相符的藝術史高度和學術價值。這是藝術市場高價産生的基礎和基本動力。包括拍賣行徵集作品,從先期策劃便具備了藝術發展史的文脈邏輯、拍品徵集的結構層次,到預展的方式,都更加學術化,並體現“專場”特色。經過拍賣行的專場梳理和組織,中國油畫藝術史上的先驅巨匠和中堅實力、以及後生前衛的作品融為一爐,在經過全球金融風暴之後對於藝術品市場與投資走向,做新一輪的審視與梳理,這無疑對相關各方都是有益的。市場的良好表現一方面要靠藝術家自身的創造力提供可靠的藝術資源,另一方面則要靠買家和市場操作者“發現的眼光”。因為今天那件最具潛力的拍品正是明日天價的前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