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藝術品市場高燒不退 30-40歲新面孔涌入拍賣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14 17:35:13 | 文章來源: 每日商報

“386號拍品戰國策三十三捲起拍價20萬元,哪位買家感興趣?”在12月11日西泠印社秋拍現場,拍賣師的聲音未落,買家就開始紛紛舉牌報價。經過數十輪激烈的報價後,最終以800.8萬元成交。

這兩天,杭州陰雨綿綿。但是杭州世貿君瀾大飯店三樓世貿廳裏,來自各地的收藏者、投資客坐滿全場,連過道上也站滿了人,就連一些舉牌的買家也不得不站在最後一排,氣氛火熱。有拿著筆及時記錄各件拍品成交價的,了解行情的;有只對其中某件拍品感興趣,志在必得的;有低調地站在過道上,但是頻繁出手的。歲末,杭州的這場秋拍延續了之前國內其他拍賣場的火爆。

30歲到40歲的新面孔居多

在西泠印社秋拍現場,記者發現,30歲到40歲的買家佔了大部分。在2010年西泠印社秋拍首日近現代名人手跡專場,一位坐在靠近門邊的約30歲的男子頻頻舉牌,收穫不小,引人側目。旁邊還有一個35歲左右的同伴不停地打電話,把結果告知電話另一頭。

“這些情況不僅僅發生在西泠秋拍現場,嘉德秋拍、瀚海秋拍等現場,我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專程從北京趕來的收藏家魏先生告訴記者。個人競拍、民間私募、機構投資……這些新入場的遊資已成為拍賣市場不容忽視的力量,而那些傳統收藏家們似乎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在年末的各大拍賣預展上,我碰到了不少老熟人,這些老收藏人全靠著‘免費’的預展來‘解渴’了,因為到正式競拍時他們更多是來‘圍觀’。正式競拍時,雖在舉牌,但都是替電話那頭的委託競拍方或身邊新貴們‘掌眼’的。”

中國嘉德拍賣古籍部負責人拓曉堂對此也有同感。“我認識的幾個老朋友,購買力都在500萬元以上的,今年秋拍也未能拍得中意的拍品。比如一個28萬起拍的標的,最後能拍到700多萬,價格太高了,大大超出了心理預期。”

在這批新面孔中,多數有企業背景。他們的一大特點是“買漲不買跌”。他們的投資用的規律就是房地産、股票的規律,買漲不買跌,只買上升種類中的龍頭品種,以短平快操作為主,由於資金充足,所以花再多錢也要搶到手。這樣的拍品肯定能找到下一個“接盤者”,並帶來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投資回報率。

有意思的是,往年多以男性居多的拍賣場,女性出現的頻率變高了。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張忠義認為,這次秋拍市場不管是參加的人數、規模,還是參與進來的資金量都是空前的。據統計,就現在全國範圍內從事文物藝術品收藏這項活動的人數將近九千萬。

現代名人手跡收藏升溫

2010西泠秋拍首日近現代名人手跡專場總成交額3943萬元,總成交率99%。繼連續舉行兩場近現代名人手跡的拍賣之後,本季西泠秋拍再度以3943萬元的總成交額喜獲佳績。

諸多張充和上款的沈從文、冰心等作品悉數亮相,西泠秋拍還嘗試推出一些在政治界、科學界、經濟界、文化界等知名人士的手稿墨跡。其中起拍價為180萬元的董必武、彭真、宋任窮等致魏文伯信札創全場最高成交價280萬元。

近年來,劉半農、張元濟、胡適、鬱達夫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墨跡在拍賣場高價拍出,一股文人墨跡的收藏熱正悄然興起。在西泠秋拍現場,這些文人墨跡的起拍價有的高達150多萬元,但舉牌者一點都不猶豫。

哪些名人信札最受歡迎?“活躍于‘五四’時期的民國文人最受青睞。他們的詩稿尺牘,乃至只字數語的便條,如今都已成了許多藏家和愛好者極力追捧的目標。其市場價這些年也節節攀高。”中華收藏網聯誼會會長龔經強説道。

相對於異常火爆的名人字畫的收藏,無論是在數量、種類,還是在成交量上,現代名人手跡的收藏與拍賣仍顯得有些遜色。“名人手稿産生的數量少,一般也不會輕易拿出來送人或拍賣。還有一部分流入博物館或者檔案機構,因此流入收藏市場的數量極少,且大多是孤本,即便是名人之間短短幾句禮節性問候的往來信函,由於某種原因流入市場後,價格也會達到一個高位。”名人手跡收藏愛好者張先生表示。

古籍善本等小眾門類成拍賣場“黑馬”

今年秋拍市場中,為適應市場,各拍賣公司紛紛推出各類專場或新品。比如榮寶推出了首次紫砂專場,中國嘉德舉行了第一次名錶拍賣專場,而西泠印社公司更是推出了茅臺酒拍賣、紅酒專場、古籍善本專場等。

清乾隆二十一年雅雨堂精寫刻顧廣圻批校本戰國策三十三卷在西泠印社秋拍預展時,就已經引起不少買家關注,最後它也不負眾望,以800.8萬高價創批校本拍賣紀錄。

此次西泠首屆古籍善本專場總成交額為2153萬,總成交率為87%。“而在當今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古籍善本的價格與其價值相比,仍處於低位,這也使它在未來市場中具備了相當大的上升空間。”西泠印社拍賣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古籍善本可謂小眾門類的“黑馬”。“古籍善本行情自去年開始看漲,今年保守估計有50%的漲幅。”拓曉堂説道。

此前,北京保利秋拍“古籍善本及名家墨跡”專場中低於10萬元的中低價位書籍古本受到青睞,特別是起價低於萬元的精緻小冊更是買家最多的選擇。也有若干件定價偏中低的拍品拍到了理想的價位,如第80號拍品《金光明最勝王經殘卷》從4.5萬元的起價一下被抬價至20萬元,最後以42萬元定槌。這些起價較低但以中高價位成交的拍品,可以算是本場拍賣中不能忽視的亮點。

現金為王,還是藝術品為王?

北方秋拍市場幾乎已經結束,南方市場正如火如荼進行。11月23日,中國嘉德秋拍收槌,總成交額高達41.33億元,三件作品過億元成交;12月6日,保利秋拍謝幕,總成交額達到52.8億元,再次刷新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單季紀錄;2010西泠秋拍第一天成交總額為1.66億元;從目前各大拍賣場的情況來看,秋拍比春拍要火爆,應該已經是板上釘釘了。這似乎都在印證一個行內的説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藝術品拍賣的第三大市場。

“兩年前金融危機高峰期時,行業裏的口號是‘現金為王’,今年變成‘藝術品為王’。”今年首次進入拍賣場的來自義烏的雷先生道出了投資藝術品的初衷。無論金融資本入場,還是企業資金試水,他們的共同心理是即使跑不過劉翔也要跑過通脹。

通脹預期居高不下,藝術品成為保值增值的選擇之一,各路社會資金競相涌入。作為一種理性的經濟選擇,參與藝術品投資無可厚非。但眼下國內藝術品市場一直高燒不退,不少專業人士還是表現出了某種程度的擔心,因為藝術品市場的表面繁榮之下存在籠罩著“泡沫”的陰影。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