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泡沫破滅引發天價炒作反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02 16:28:32 | 文章來源: 精品購物指南

泡沫破滅 引發天價炒作反思
 

2007年,中國—東盟博覽會現場,曾經展出過一套標價為8000萬元人民幣的紅木傢具,這套名為“名著春秋”的紅木傢具銷售人員聲稱是用寮國的紅酸枝製作的原木傢具。而前不久,同樣是在東盟博覽會的現場,超過20萬元人民幣的紅木傢具屈指可數,短短3年間價格竟縮水如此之多。而當初將價格哄抬飆升數百倍的,正是那瘋狂的炒作。

不能否認,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炒作已成為商家行銷的一個必要手段,而其也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炒作路徑和規律。“無處不炒作”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然而,越來越多的瘋狂炒作,換來的卻是天價商品帶來的泡沫。當泡沫破滅,當曾經的天價商品回歸本來面目的時候,隨之而變的自然是那些盲目消費的人們一落千丈的心情。

在這個充滿炒作的時代,還會有越來越多的行業和商品加入到炒作的行列之內。但是,如果行業監管得到改善,消費者變為理性面對的時候,曾經的天價商品自然會在市場規律面前,回歸理性。

“炒作實際上是一種商家運作的方式。”

白偉林:天價商品其實並不是百分之百為了銷售,其可能只是為了炒作,目的就是提升同類産品的價格,突破消費者的價格“心理底線”,從而推高整個行業的行情。在您看來是這樣嗎?

謝付亮:沒錯,就像炒作茶葉一樣。可能某一種茶不賺錢,但是通過炒作使整個茶葉市場的價格都往上走,整個行業都會從中獲利。

石述思:這個説法我基本認同。其實這是在問一個問題,即是投機還是投資?這顯然是投機。每一個投機都會包裝成投資。無論投機什麼,接棒者一般都是勞苦大眾。不管是股市還是樓市,他們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去約束,但是在藝術品市場則沒有,監管幾乎為零。還有一些新興的市場,大都顯示出了制度建設落後和行政監管力度缺位的問題。一些職業炒家甚至還會利用監管的漏洞操縱一些傳媒機構,在輿論上為其推波助瀾。

李玉國:是這樣的。製造一個天價商品,其實並不是為了去賣,而是為了製造轟動點。

白偉林:“從判斷商品大勢,到形成聯動效應,即在行業內形成共識,統一將價格標高。再到確定商品監管尚處真空地帶,以此避免監管風險。”這曾是一個職業炒家介紹的炒作路徑。據您了解,炒作是如何形成的?

謝付亮:資本是炒作的一個必要前提,資本逐利的特徵就會導致炒家選擇某一領域作載體。加之監管上的漏洞,炒作是必然存在的。其實,整個路徑和這位職業炒家講的沒有什麼差異。首先是選擇載體,之後是聯合廠家,標高産品價格,人為地減少供給,再形成媒體跟進,再讓很多人來消化炒作。如果有足夠的消費者,那麼被炒商品的價格還會繼續標高。如果商家把這個度把握好,他就能逐漸地把天價産生的泡沫消化掉。如果能夠良性發展,這種炒作也是可以存在的。比如國際名錶、名車的一些限量款,實際上也都是一種炒作。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在“限量”的把握上比較得當。可是像普洱茶這類的商品,大家都有,供給不是一家能控制得了的,所以到後來泡沫就破滅了。如果這種産品永遠是一家廠商來做,那他永遠不會破滅。這就是一些頂級奢侈品的長盛之道。

石述思:潛規則佔據了主導地位,背後是一個強大的利益鏈條。有人戲稱為投資市場黑社會,其實一點都不為過。這些人倚仗對市場更為了解,一起製造投資的泡沫,形成更大的投資誘惑,使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裹挾其中。之後,他們再利用人們投資渠道狹窄、投資機會匱乏、投資心智不成熟等等弱點,最終形成了一個洗劫財富的現象。我們不能忽略了炒家包裝的力量,他們有時候甚至能把一些商品包裝得極其符合經濟規律。不過,任何的泡沫不論多麼華美,都是要破滅的。

李玉國:首先要去判斷這個行業處於哪個階段。如果這行業慢慢淡出人們視野的話,再炒就比較困難了。但如果是新興行業,就會容易引起別人的關注。其次,炒家會在行業內尋找相應的標桿,他會尋找行業裏擁有最高商品價格的是哪一家,隨後製造出一個很大的落差來。物以稀為貴,就會吸引人來購買。再次,就是要規避掉一些法律上的風險。一些不是民用必需品的東西都很容易被炒作,像月餅、普洱茶這樣的商品就是如此。

白偉林:通過炒作來推高行情的情況是否是一個普遍現象?那麼,這種行情又能夠維持多久?

謝付亮: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只不過是炒作的度不一樣,再有就是商家的控制能力不一樣。人生何處不炒作,現在到處都在炒作。800元一瓶的礦泉水,它炒作的不是水,而是商場,為的是使商場出名。商場出名了,即使水一瓶不賣,其他的商品也一樣會受到關注並隨之售出。炒作實際上是一種商家運作的方式。至於行情,就要看炒家的控制能力了。

石述思:這個毋庸置疑,甚至在近10年都是一個普遍現象。

李玉國:確實是這樣一個趨勢。畢竟大家比較關注一些陽春白雪的東西,這就會使價格提高。但我認為這是短期記憶體在的。如果在一定時間內,不能夠提升商品的價值,泡沫就會破裂。至於行情,還要視人們的實際關注度而定。

“泡沫的産生主要源於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

白偉林:展會商品“天價泡沫”在短短幾年時間裏迅速破滅,究竟什麼是“天價泡沫”的炒作溫床呢?

謝付亮:我覺得泡沫的産生主要源於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現在人們都想用天價的方式吸引別人的注意,當這種注意力成為人們都來爭取的資源的時候,很多人就只能在一個天價之後,再用更高的天價來掩蓋之前的泡沫。正是人的貪慾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導致了這種模式的上演。如果從行銷的層面上講,人們對銷售的創新並沒有足夠的思考。其實,除了價格之外,還可以做其他的一些思考,也有很多別的方式可以來炒作,吸引買家。

石述思:對這些沒有常年關注的人,他會覺得很震驚。但其實由於投資市場混亂,已經出了太多太多類似的泡沫了。瘋狂的君子蘭、瘋狂的普洱茶、瘋狂的玉石,比比皆是。伴隨價格瘋長、行業的繁榮,這些被炒作都是發生過很多次的,炒作的動靜和推波助瀾的力量也都越來越大。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狀主要在於,中國百姓的投資渠道無比狹窄,因此,極易造成投資的衝動。有一部分人的個人資産確實在這些年得到了飆升。但是因為投資渠道狹小,加之商業推手被市場“綁架”,形成炒作鏈條,並不斷地推波助瀾,因此就促成了天價泡沫的産生。

李玉國:一些企業為了吸引眼球製造熱點,能夠讓行業內,包括媒體關注自己,短期內提升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主要還是企業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在作祟。加之媒體的關注和追蹤,就形成了炒作。

白偉林:曾經8000萬元人民幣一套的紅木傢具,到現在20萬元人民幣一套,價格縮水嚴重。短短3年的時間,價錢卻一瀉千里,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謝付亮:被炒到天價的東西實際上背離了其價值規律,它本身並不值那麼多錢。而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又找不到接盤的人。與其砸在手裏,不如便宜賣掉,以減少損失。就像傳銷一樣,到最後必須要有一個人來接盤。長期來看,價值規律一定會起作用的。

李玉國:消費者當然不會總上當受騙。當時炒家處心積慮製造出的熱點,其本身的價值和價格是背離的。如果用天價商品和一般商品相比較,一旦沒有差異化出現,價格自然而然就會回歸。這是市場規律正常的表現,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

“只要能夠受到制度的保障,趨於合理,炒作也一樣是好的。”

白偉林:除了上面提到的天價紅木傢具、天價普洱茶之外,還有哪些事物是比較容易成為炒作對象的,哪些領域、行業容易出現炒作?

謝付亮:像房地産,就是典型的炒作行業。有的開發商甚至讓農民工去假裝排隊買房。其實,衣食住行每一個領域都是很容易形成炒作的。天價服裝、房地産、名車、普洱茶……這些不都是佐證嗎?以後炒作的範圍還會越來越廣,方式也會越來越高明。

石述思:現在可謂無處不炒。投機行為有擴大化的傾向,除了傳統的藝術品領域,並開始向農産品[23.57 1.59%]領域發展。可以説,跟公眾利益切身相關的領域,都已成為投機客操縱的重點。還有就是一些新興的投資領域,比如世博會帶來當代藝術品的收藏熱。現在很多畫家正是利用這種熱炒,迅速地使自己的作品賣出天價。

李玉國:禮品行業、煙草行業會容易形成炒作。還有就是珠寶類商品。

白偉林:對於這些易被炒作的事物,您能總結出其特點嗎?

謝付亮:應該分兩類來看。一種炒作是為精英群體所共用的商品。這些商品一般情況下都會採用限量的方式。這種炒作一般不會失敗。另一種就是大眾炒作,以集體獲利為目的,就像普洱茶、大蒜、養生産品、美容産品等等。這種炒作容易引起泡沫,以及監管的重視。

李玉國:首先它們跟生活並不是息息相關的。它們在資源上有一定的稀缺性,讓人們産生一種物以稀為貴的共識。它們還會吸引來一些買得起它們的人的眼球,如一些收藏家、富二代等等。

白偉林:在您看來,下一個可能被炒出天價的東西是什麼?

謝付亮:翡翠現在正被炒作。我認為未來5~10年被炒得比較多的應該是農産品。這種農産品偏向於經濟作物,並不是那種民生産品。其中包括一些農副産品,像豬肉、雞蛋一類。

石述思:由於投資産品擴大化,這個無法預期。但是按照以往的慣例,它一定會包裝得極其誘人,粉墨登場。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越誘人的東西越要警惕。

李玉國:保健滋補類的商品吧,或者是那種講究地道産地的商品。總而言之,具有稀缺性的商品就會容易被炒作。

白偉林:如今,“天價泡沫”破滅,獲利的僅僅是少數商家。然而,整個行業、消費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受害者。在您看來,這種炒作之風應該如何規避?

謝付亮:從個人角度來講,並不是大部分人到最後都會受害。如果要是炒作一種比較好的養生方式,受益的還是大眾群體。並不是所有的炒作都是不好的。要是講解決炒作帶來的問題的話,就應該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媒體的宣傳,應該以引導為主,引導一些商家不要為了炒作來犧牲消費者的權益,應該具有一種高尚的精神,不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如果要是炒作民生産品,那對國家的傷害是很大的。另外,國家也應對炒作的産品做一些限價,哪些産品可以炒,哪些不能炒,應該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來監管。炒作的代價一旦增加,炒家必然就會考慮自己商品價格的限度。而消費者不管是投資還是消費,也都應該多了解一下,盡可能地減少自己的損失。

石述思:這種繁榮不一定就是魔鬼。只要能夠受到制度的保障,趨於合理,炒作也一樣是好的。目前,市場在起主導作用,但並不規範。一種資源只要是稀缺的,都會成為投機的對象。怎麼由投機變成理性的投資,使公眾獲得更多機會而不是災難?要做的只有完善制度。在金錢之上,需要某種力量來制衡。對於消費者來説,也千萬不要跟風。自己不懂的事情,就不要介入。如果公眾的防範意識提升,也會倒逼我們的市場走向健全。有規範的市場,一切才能長遠。

李玉國:炒作是無可厚非的,它也是一種吸引眼球、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手法。但是如果過度炒作,就會把自己給毀掉。從企業的角度來講,要有一顆平常心,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還是要扎紮實實經營自己的品牌,應該健康良性地發展。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需要理性地去判斷某個行業。從國家的角度來講,應該對一些炒作的領域進行追蹤和監管,使市場良性迴圈。

“盲目跟風,是一種理性的缺失。”

白偉林:在天價商品面前,有的會清楚地寫著“價格不打折,賣給有緣人”的字樣。可見,再貴的東西也有人買,在您看來是否有一種需求在裏面?

謝付亮:人一旦滿足物質慾望之後,就一定會去滿足精神慾望。為了顯擺,或者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地位,有些人希望找到這樣的載體。一旦買了之後就可以向旁邊人炫耀,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炒作必然會滿足一部分人的虛榮心。

李玉國:我想更多的還是心理需求和投資需求。

白偉林:在您看來,哪些人在消費這些天價東西?

謝付亮:有兩種人。一種可能是有些不理智的,帶有暴發戶性質的買家,為了顯示自己而去購買。另一種則是借助別人炒作的接力棒來繼續炒作自己。如一個人買了一艘最貴的遊艇,媒體肯定會去跟蹤這個買家是誰,那麼這個人就能順便把自己的品牌或者是公司炒紅。區別在於,一類是感性消費,另一類是理性消費。

石述思:第一類是真正的大玩家。第二類是投機客,手中有錢,尋找投資出口的人。這種人又分兩種。一種是了解市場行情,並且有推動商品在短期內升值的能力,他們可能是贏家。另一類就是冤大頭。第三類人有一定的資産,但是對行業毫無了解,完全上當受騙,他們是最悲哀的。

李玉國:這些人首先會有一定的資金,有的人還可能會將買來的天價商品轉手送禮。有一件真事,上海曾經有一個手機號碼是13088****88。當時,把這個號買下來的人並沒有用,而是把他送人了。

白偉林:不能否認,消費者的購買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炒作之風。那麼,購買者又是一個怎樣的心態呢?

謝付亮:目前來看,上面我説到的第二類人是比較多的。他們的消費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其實,感性消費的人越多,炒作就越安全。因為他們把炒作産生的泡沫都自己消化了。

石述思:他們一般手中有多餘資金,就是為了尋找出口。而在現實中的金融産品或衍生産品中,真正能幫助投資者實現升值的比較少,又充滿不確定性。盲目跟風,是一種理性的缺失。

李玉國:這些人一定認為這種商品可以保值或升值。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