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拍場上的天價竹雕:竹上風流

拍場上的天價竹雕:竹上風流

時間: 2010-10-20 16:18:42 | 來源: 《優品》
收藏 >

        文彭治國

明晚期 張希黃製作 留青野渡橫舟圖臂擱 成交價RMB 1650000 中國嘉德 2006年6月

 

竹雕藝術品的第一高價是什麼?一個竹雕筆筒。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賣的康熙高浮雕山水人物紋筆筒,拍了1140萬元港幣。

目前,這個記錄還沒有被打破。

從笏到文人雅具

竹雕從來就與文人氣質有關。它因其材質特點,如竹子的“虛心”、“勁節”與古代文人精神相契合,所以,竹雕藝術品在歷朝歷代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愛。

竹雕又稱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歷史悠久,據漢代戴聖《禮儀·玉藻》記載,西周君臣朝會時手中所持的笏(又稱手板),有的就是竹片製成的,“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只是由於官位的不同,笏的材質才不同,“天子以玉,諸侯以象(牙),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木象可也”。

士大夫所持的笏,就是竹制的狹長板子。這也許能説明,古時候環境很好,到處都種著竹子,所以就地取材,很是便利。一方面也能反映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重視對竹子的使用,並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簡單的成品,儘管這離一件真正的工藝品還有差距。

與笏幾乎同時出現的還有竹簡。在考古發掘中,這類用語記載文字的竹簡多有發現,如《孫子兵法》、記載醫藥處方的竹簡等。除此之外,竹扇、竹制筆桿、竹制槍桿、竹籃、竹蓆、竹盒等等,也應有盡有。

到了後來,竹子已經慢慢脫離開人的手,到了文人的案頭。金元鈺在《竹人錄》中説:“今流傳人物花鳥筆筒,及行草秘閣,秀媚遒勁,為識者所珍。”這裡説的“秘閣”,就是臂擱,竹子做的,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房用具。臂擱的形狀是竹形瓦面,所以用竹子來做最合適。

臂擱的功用是為了防止把墨跡蹭臟。我們都知道,只有中國字是豎行右行,先在最右邊豎寫一行,再往左邊寫。過去古人要求自己懸肘、懸腕,懸空寫字。馬未都曾説,“明朝人的大袖子都比較長,寫字的時候速度快,有時這行沒幹透,就要寫下一行,很容易蹭臟衣服,或者蹭臟字跡。在這種情況下,臂擱就起作用了,把它罩在剛寫好的那行字上,臂擱是中空的,不會蹭臟字。寫一行挪一行,等你挪到第二行的時候,第一行的字就幹透了。”

一方面可以保證不蹭臟字,一方面看著竹雕上的人物花鳥,也算是陶冶了情操,這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歷史和流派

竹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真正還是在六朝以後。南北朝時期,據《南齊書·明僧紹傳》介紹,齊高帝蕭道成曾將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筍籜蔻”,賞賜給當時的大隱士明僧紹。北周文學家庾信《奉報趙王惠酒》詩中,“野驢然樹葉,山杯捧竹根”,也提及用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這都可以證明,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根雕藝術。

據史料記載,到了唐代,竹雕工藝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現在留存下來的一件最有名的竹雕是中國唐代竹制尺八。尺八是一種豎吹的管樂器。因管長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這件尺八長43.6釐米,吹口口徑2.32釐米,三節,遍體紋飾。正面有壓孔5個,背面1個,採用留青刻法,施陰文淺雕,壓孔四週及節上下,均有圖案花紋。管上分佈仕女、樹木、花草、禽蝶等圖像,刻畫極為精緻,具有唐代風格。可惜是,現存放在日本國正倉院。

到了宋代,中國的竹雕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歷史上文化最發達的時期,已經形成一支龐大而又有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藝術審美思想與要求,帶動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內的整個雕刻工藝領域的發展。

這時的竹被文人們視為純潔、正直的象徵,經常出現在詩書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詩人文同的“心虛異眾草,節盡愈凡木”就更將竹擬人化了。因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藝也就備受文人的重視。

其二,竹雕出現藝術化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藝人被廣為頌揚。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南宋時有藝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鳥籠“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毫具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可見其竹雕技藝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儀情不自禁地讚揚詹成:“求之二百餘年,無復此一人。”

明清時期,竹雕藝術進入繁盛,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並用。

竹雕藝術的發展也使得大量藝術家涌現出來。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載入典籍的竹刻家就達二、三百人之多。隨後形成了史上有名的以朱鶴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兩人因成就卓著而被清代金元鈺《竹人錄》推為兩派開山鼻祖。

歷史上的竹刻,大家首推晚明朱氏祖孫三代。朱氏祖孫是嘉定人,創立了竹刻的嘉定派。第一是朱鶴(朱松鄰),著名作品是竹雕松鶴筆筒,現藏南京博物院;朱鶴的兒子朱纓(朱小松),作品有竹雕人物香筒,現藏上海博物館;孫子朱稚徵(朱三松),他的竹雕殘荷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而金陵(今南京)派竹雕,則是由濮仲謙開創,以注重選材,隨形施藝,不事雕琢著稱。濮仲謙活躍于明末清初時,與當時名士錢謙益、張岱等相友善,以刻竹名世。《陶庵夢憶》稱“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南京三山街上靠販賣他的作品發財的就有數十人之多。而濮仲謙的雕刻的確不同凡響,“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經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價”,可知重視選材,隨形施刻,刀法簡潔是他的代表性風格。

市場

竹雕雖是小器,但走進拍賣會的時間不短。1994年到1996年兩年間,蘇富比、佳士得、朵雲軒、嘉德、翰海等五大拍賣行都有竹刻作品的拍賣,也有不少高價成交的明清竹雕珍品。但讓人印象較為深刻的要數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賢》拍出了42.35萬元高價,超出估價兩倍。足見精品明清竹雕價值之高。

到了2002年秋,竹雕拍賣就過了百萬了。當年,香港佳士得拍會推出的清康熙竹雕留青山水人物圖筆筒,上有張希黃款,以159萬元成交。張希黃是明代的竹刻名家。在明清竹雕中,凡是有歷代名家藝人刻款的,價格總是會比其他竹雕高上許多。竹雕筆筒超百萬元成交的,往往就是這類作品。

比如2003年,中國嘉德秋拍推出的明朱小松“歸去來辭”圖筆筒,成交價為110萬元。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的清乾隆竹雕松樹人物筆筒,上有乾隆丙寅孟夏芷岩制款,成交價為132萬元。

中國嘉德十餘年來不斷拍過數百件竹雕拍品,成績最為突出的當屬2003年秋拍“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王世襄是個喜歡收藏竹雕的行家,所以自然收藏的都是竹雕中的精品。果然,拍賣結束,14件竹雕器100%成交,超過半數以上的拍品創下近10年來竹雕器拍賣的歷史最高,其中兩件竹雕作品成交價格上百萬,分別是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萬元,另一件明朱小松歸去來辭圖筆筒被上海博物館定向購買。有專家甚至稱,從那時候起,竹雕的價值才真正走入老百姓的視野,是竹雕行情發生變化的“轉捩點”。

隨著近幾年藝術品市場的不斷成熟,有眼光的收藏者進一步認識到竹雕的價值,竹雕在收藏者的追捧中身價節節攀升,市場熱度有增無減。2005年,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賣會上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以1140萬元的天價成交。

這個紀錄一直保存到現在尚未打破。有專家認為,竹雕之所以能在藝術品市場裏異軍突起,很重要的原因是,竹子歷來與人們朝夕相伴,從古至今,人們對竹子的推崇,遂産生的一種精神道德上的提升。而這種精神一旦被雕刻成各種精美的藝術品後,竹雕作品的文化含量則會大為提高。所以,許多人都樂觀地估計,竹雕還有較大的市場空間,特別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經公認的收藏大家鑒賞收藏過的作品,將有更大的保值、升值的可能。

TIPS:

竹雕的收藏與保養

竹材為易損材料,保藏技術不可輕忽,如受潮漲起,乾燥收縮,幹乾濕濕就會開裂,因此竹雕理想的保藏環境是控制溫度在20℃左右,濕度約為60%。在南方,黃梅天可將竹雕放入有樟腦的塑膠袋,紮緊密封,以免吸潮;伏天要防止乾裂,儘量不拿出玩賞,切忌太陽曝曬。一般隔1-2年要用生桐油或胡桃油、松子油輕擦一遍,可使其保持潤澤。其法只需將胡桃、松子仁包于紗布中,在竹雕製品上擦摩即可。

關於竹刻的研究書籍

除《竹人錄》外,明清筆記中記載竹刻人物與作品的不在少數,但大多比較零散,可資參考的還有嘉定等地歷年所修的地方誌,其中“物産”部分也會收集這一方面的材料。

近人金西厓以竹刻家身份,撰寫《刻竹小言》一稿,由其甥王世襄整理成書,是第一部系統記錄竹刻歷史與創作技巧的著作。王世襄為《中國美術全集·竹木牙角》卷所作的長篇導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早年致力於收藏竹雕的葉義醫生,著有《中國竹刻藝術》,並且他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對港臺地區和海外竹雕的收藏有著重要的影響。

留青

竹刻技法除了浮雕、透雕、圓雕之外,還有一種特別的竹刻技法叫留青。所謂留青,又稱皮雕,是竹刻中難度最大的一種,它是在竹子錶面的一層青筠上雕刻圖紋,然後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即使在薄薄的一層青筠上,技藝高超的竹刻家還能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呈現出層次、明暗、濃淡的藝術效果。

竹皮青且堅硬,經過年久把玩之後,色澤轉深,瑩潤光潔,年代越久顏色越深,圖案也越清晰,手感越好。據説這種技法唐代就已經開始流行,在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留青竹雕藏品往往價格更高,更受藏家的喜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