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面對市場暴利當代藝術家為什麼心態平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4 17:45:00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劉曉丹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經過近20年的蟄伏,于2006年全面爆發。當代藝術“四大天王”之首的張曉剛,最能體現市場的火熱程度。

2006年,張曉剛作品成交量多達54件、總成交額高達1.6995億元。其中,單價超過500萬的13件、超過千萬元的2件。他的《父與子》和《天安門》在“HK佳士得”分別拍至1527萬、1804萬港元。2007年,張曉剛作品成交量增至74件、總成交額1.9338億元。其中,單價超過500萬元的20件、超過千萬元的8件。他的《黃色肖像》在“HK佳士得”拍至2273萬港元;他的《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在“NY蘇富比”拍至307萬美元(合人民幣2394萬元)。據“胡潤藝術榜”公佈的“中國在世藝術家2008年拍賣總成交額”排名,張曉剛以3.01億元成為2008年“中國最貴畫家”。

很多人將張曉剛與3個億畫上等號,覺得他發大了。而他卻自稱:“不是最貴、而是最冤藝術家。”

原因很簡單,3個億的成交額,並沒有落進他的口袋。至今,他親自送畫給拍賣行只有一次,是2008年保利春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為地震災區捐獻作品義拍”專場,他的《父親與女兒》拍出的1254萬元,全部捐作了善款。其他的天價,跟他無關。他説:市場賣得最好的《大家庭》系列,10年前從他手裏拿走時,大部分只有幾千美元,最貴不超過2萬。2006年在“NY蘇富比”拍出97萬美元的《血緣·同志第120號》,1998年賣給畫廊僅僅2000美元,2004年被畫廊以4萬美元賣出。

顯然,賺錢的是畫廊和藏家。看著別人拿自己的畫大把賺錢,畫家們會不會心中不平呢?

不一定,要看他們獲得了多少“生産者剩餘”。在經濟學中,“生産者剩餘”指銷售收入與生産成本之間的差額。這裡的銷售收入很好理解,是生産者在出售産品時得到的貨款。衡量生産成本則要複雜得多,它既包括為獲得各種生産要素而産生的“顯性成本”,還包括因放棄其他收益而産生的“隱性成本”。最能直觀反映“生産成本”的,是“邊際賣者成本”,它是生産者願意承受的價格下限,如果低於此價格,生産者就會離開市場。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