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金融,絕不是簡單的加法模式。藝術銀行、藝術基金、藝術按揭、藝術抵押、藝術保險、藝術品産權交易……這便是藝術與金融發生撞擊時碰撞出的火花。
金融化是藝術品市場發展的趨勢,但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之下,金融化最終將給藝術品市場帶來什麼呢?
作為商品,藝術品的真偽不重要
董國強(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在開始階段,市場肯定有好有差,有人賺錢,也有人賠錢,但總的趨勢是好的,因為只有“依靠金融資本的支援,市場才有可能做大”,而目前國內的藝術品市場卻主要還是依靠個人的錢在收藏,這也正是市場的原始性和潛力所在。
藝術品市場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忽略它的真偽,只考慮它是否具有市場價值。這就是完全的投資,藝術品的學術價值、真偽鑒別都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它有沒有投資價值就可以了。市場的認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説藝術品能切碎了賣,就是其作為商品的最高級階段,那時藝術品就完全商品化了。
金融化的藝術品投資與收藏無關
石建邦(上海資深藝術品投資顧問):在商業模式下將藝術品金融化、貨幣化、證券化是對藝術品投資的簡單化處理。這種完全的投資只是將藝術品的價值量化,而不去考慮每件藝術品的個性和藝術價值的特殊性。這樣做了以後,完全不懂藝術的人也可以參與到藝術品投資中來,但他們投資的不是藝術,而是商品,這種投資與收藏的宗旨相差太遠。
以目前國內的情況看來,藝術品市場走向金融化為時尚早。鋻於國內市場在制度、經驗、評估等各方面的不成熟,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進度宜放慢腳步、慢慢摸索。
只有頂端的藝術品才有可能金融化
林明傑(上海資深藝術品市場媒體人士):藝術品投資、收藏是個人的事,是很個人化的,是既關心藝術、熱愛藝術,又具備一定經濟能力的人自己的選擇。但現在很多在市場上忽悠的人是別有用心的,做什麼都喜歡“大躍進”,其實就是集體無意識的表現。操盤的人當中有多少是真正懂藝術、有公心的呢?必須由既追求完美,又有職業精神的人來掌舵,藝術品市場金融化才能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也要認識到,最終只有頂端的藝術品才有可能金融化,那只是眾多藝術品中的一小部分。在現階段,操盤者很有可能選擇那些可以運作的藝術家,也會在某一個階段內獲得成功,但從長遠看來,只有真正好的藝術品才能成為“硬通貨”。
藝術品金融化,政府推動是關鍵
黃瀧(深圳格豐藝術機構藝術總監):藝術品要想成為金融産品,有三個問題必須解決:一是評估體系的建立,二是市場資本的推動,三是評論家、美術館等學術層面的參與。而最重要的還是政府的扶持,如果沒有政府部門的參與,藝術品金融化只能是市場中少部分人一廂情願的倡議,民間資本只能起到點帶線的作用,而要想帶動一個面則一定需要政策的支援,依靠政府的推動才能逐步完善藝術品市場的生態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