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藝術品市場處於發展初期,不能説“跟風”中國藝術品市場。藝術市場需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需要新奇,需要異國情緣。印度藝術品市場的潛力有可能在近幾年完全釋放出來,甚至趕超中國當下,強勁的印度市場被重新發掘起來,印度藝術逐漸為世界認可,各大藝術拍賣行也紛紛籌劃舉辦印度藝術專場拍賣。
價格快速上升
參照其他國家的市場發展,早先印度藝術品市場還處於起始狀態:當印度唯物主義流派作品的價格徘徊在幾萬美元左右時,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同類作品,早已在55萬至95萬美元之間。
這兩年,印度藝術品頻頻亮相各大拍場,而且總有不俗表現,成為人們的購買主力。
截至今年7月,據不完全統計,印度當代藝術作品整體價格比過去10年上漲了30多倍。比如,佳士得的印度現當代作品,全球銷售額由21世紀初秋季的68萬美元增至今年的4500萬美元。印度畫家泰伯·梅赫塔的《Celebration》作品拍出了31.75萬美元的高價。
據悉,即將於9月23日舉辦的紐約佳士得印度及南亞藝術品拍賣,雖距離正式開拍還有時日,但印度藝術品無疑會成為藏家強勁出擊的對象。
藝術家淪為“機器”
收藏界、藝術展已不乏印度藝術的擁躉,而一批印度藝術家也順勢成了“座上賓”,在拍賣市場上戰績不俗。
隨著印度藝術品市場的升溫,一些印度藝術家的身價也水漲船高。但對於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的市場,藝術家們卻有著複雜的情緒。
著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侯月琛表示,在印度,很多藝術家都感覺自己已經淪為了一件商品、一台機器。“在他們看來,藝術市場跟股票市場越來越相似。好比一場賽跑,人們在你身上下賭注,賭誰先到達終點,把錢全押在你身上。”
“印度藝術市場當下的繁華盛景,使很多藝術家難以再花足夠的時間靜下心來創作,而是個個成了一台呆板的繪畫機器,重復著一件事。”他説。
更糟糕的是,一群剛剛嶄露頭角的新興藝術家們,逐漸成為圈裏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們的作品可以賣出高價,受到眾多拍賣公司爭搶。而當他們被列入“過氣榜”後,今後到底何處去,誰也説不好。
“市場日益更新,當這些新人漸漸遭到市場唾棄時,最終只是一張毫無價值的廢紙。”侯月琛説。
中印“牽手”
2007年9月,在紐約舉行的索斯比南亞當代藝術拍賣會上,印度藝術品拍得300多萬美元,而2008年4月,在索斯比香港拍賣會上,中國當代藝術品收穫則超過3200萬美元,是印度的10倍多。
作為亞洲兩個大國,中國和印度其實有些相似:這兩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異常紅火,而印度藝術品也不甘示弱。
收藏家許石林告訴記者,印度藝術品市場處於發展初期,不能説“跟風”中國藝術品市場。藝術市場需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需要新奇,需要異國情緣。印度藝術品市場的潛力有可能在近幾年完全釋放出來,甚至趕超中國。
“在印度身上,多少能看到中國藝術昨天、今天與明天的一些影子。”侯月琛説,畢竟這兩個相鄰的文明古國,都已駛入經濟發展快車道,具有一定相似性。印度中國藝術品市場之間可以相互借鑒、共同進步。
其實,印度藝術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會成為藝術領域的主流,有待商榷。在許石林看來,藝術品市場是建立在自身與投資者的共同愛好之上的,市場價值取向決定其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