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好一條荒蕪藝術的康莊大道(組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25 09:37:50 | 文章來源: 南方都市報

 

展館門口的雕塑作品很有視覺衝擊力。

 

朱利安·歐派多媒體作品很受歡迎。

 

李曉峰作品在現場賣出。

當藝術變為産品,展覽變成展銷,當代藝術越來越成為荒蕪世界的表徵。在物質的豐産與世界金融的潰退中,呈現出人心的別樣無寄。而展覽成為沒有寄託的一種寄託。

5月14日-17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的“2009香港國際藝術展”便是其中的一例。此次展覽為該展事的第二屆,其規模與規格比起第一屆都更為擴展與遞升。110多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廊參展。4天展期內,有27856名人士進場參觀,比去年增加31%.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展覽還不能稱為國際頂級,但此人氣已屬國際頂級展事,觀展人群不僅局于藝術圈內人,而是吸引了眾多普通市民前往。

香港正在成為亞洲藝術市場的“鄉愁”,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也越來越成為期待中的亞洲的藝術心臟。藝術品交易在這裡的頻密已被看好,全球實力雄厚的拍賣行都在此設點,包括日本、南韓、印尼等的高端拍賣行今年都在香港舉行了春拍。而此次國際藝術展更是西方欲將藝術品交易的熱點往亞洲轉移的明證。眾多國際品牌畫廊的參展,也似乎是他們看好亞洲市場的預兆。但藝術品買賣能否成為精神背景的一種互換呢?在全球化語境下,我們可以從最近距離的一次國際藝術展來重構我們的世界圖景嗎?或許這些問題顯得有些多慮與多餘,但如果你不是一個買家,也不是參展商,同樣不是策展人或美術館、博物館從業者,作為一名普通觀眾,看到這樣一個藝術賣場的紛紜呈現,你又會作何感想呢?

香港越來越成為期待中的藝術品集散地

此次展覽比上屆參展畫廊多出十多家,總共有110多家。分別有來自澳大利亞、中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南韓、西班牙、瑞士、敘利亞、英國及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畫廊參展。其中歐美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的畫廊大約有30多家畫廊,其餘幾乎全部來自亞洲,而且都集中在中國以及南韓、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尤為顯著的是來自東京和首爾的畫廊數明顯增多,日本就有十多家參展。中國內地則有季節畫廊、北京現在畫廊、常青畫廊以及上海140平方畫廊、香格納畫廊等20多家入展。深圳作為毗鄰香港的城市,沒有一家畫廊能夠入展。據主辦方介紹,報名參展的畫廊多達300多家,而主辦方為了展覽效果,對畫廊進行了嚴密的篩選。那麼經過“控制”與專業組織之後的展覽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了呢?

“我覺得這次展覽很乾淨利索。以前看過北京上海的博覽會,感覺鋪天蓋地的,會把人淹沒掉,作品太多太雜,香港博覽會沒這種感覺,這可能跟近年的經濟狀況有關係,他們縮小了舉辦的規模,但是這樣反而讓人覺得輕鬆了。”從深圳前往看展的OCT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方立華説。深圳藝術家王川也表達了類似的感覺,他覺得此次展比起北京與上海的博覽會要好,操作上更顯專業,參展畫廊也更上檔次。藝術批評家黃專認為展覽的模式還是西方的,可以看出策展人想把藝術市場往亞洲轉移的明顯意圖,但畢竟這還是第二屆,並未能完全到位。而作為參展商之一北京現在畫廊的負責人黃燎原認為,展覽的水準挺高,硬體與服務都比較到位,從展板品質、展位間距、展場燈光,到展覽推廣,都做得很好,惟一讓他不滿意的是,持VIP證的人太多,沒法談生意。不過現在大環境不好,此次參展,能略有小賺,他已感覺滿意。

他認為如果作比較,博覽會之間無非是拼一些細節,而此次展覽,從主辦方邀請到的收藏家、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博物館人員及參展畫廊都還不錯。而像英國、日本、南韓等國家最好的畫廊都能來參展,説明大家都對此次展覽有所期待。而香港在這方面最大的優勢是藝術品交易是免稅的。這也是香港越來越成為期待中的藝術品集散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入場人次大增31%,新手買家愛買價格在10萬港元左右的作品

展覽在短短4天內吸引了27856名人士進場參觀,比去年增加31%.黃燎原認為,雖然展覽還不能算國際頂尖展覽,但這個人流量,已算得上是國際頂尖藝術展的人氣。人氣高是否也意味著成交量高呢?當然,這兩者並沒有內在的關聯。而讓黃燎原認為可喜的是,觀展人群增加的多為普通市民。

據主辦方介紹,現時各畫廊仍在點算最後銷售結果,但多件著名展品均已成功出售,包括:倫敦WhiteCube畫廊于開展首日賣出的Gilbert&George名作“Paws”,價值300000英鎊及TraceyEmin作品“IloveyoumorethanIcould”,價值55000英鎊。倫敦Lisson畫廊亦成功出售價值港幣650000元的JulianOpie作品“ViewofboatsonlakeMotosubelowMountFujifromroute709”。一名香港收藏家更以160萬歐元的高價從MichaelSchultz購得Warhol與Basquiat的精心傑作。而南韓ArarioGallery亦以每幅80000美元的價錢賣出兩幅黃高剛的人像畫。AyeGallery放置於展覽入口處的牟柏岩(MuBoyan)雕塑(NudeNo.22006/07,樹脂)亦由一位香港收藏家以人民幣700000元奪得。

在為期4天的展事上,昂貴的名家作品固然令人矚目,其他價格相宜的作品亦同樣受到了關注,有畫廊表示不少初次選購藝術品的新手買家對這類藝術品很是青睞。北京RedGateGallery在藝術展上成功賣出超過20件作品,售價為港幣7700元至54000元不等,當中包括湖北畫家李曉峰的名作BeijingMemoryNo.3.南韓KeumsanGallery亦出售了20件價值港幣77500元至155000元的優秀作品;而Mizuma更公佈完成共15項交易,共售出畫廊八成作品。

多媒體藝術品延續世界收藏的熱門風潮

可以説此次展覽,所有參展畫廊帶來的都是其代理的最好的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前來參展。所以單從參展作品來看,並沒有什麼新鮮作品,它如同一個當代藝術的滷水拼盤。“這些作品都被孤立了,你看的時候是割裂出來看的,就像一個人,你只看到了頭部或是身體的其他某一部位你會覺得它好看,但有時候會蒙蔽自己的眼睛。”方立華説。沒錯,當走完整個展場,作為一個對當代藝術未有深入了解的觀眾,肯定會感覺有些茫然。雕塑、裝置、架上繪畫、版畫、錄影、電子技術、多媒體,逐個看或許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但當它作為一個時間段的視覺構造要在人的頭腦統一時,你找不到線索與主題。它光怪陸離地脫離了既定的審美經驗,形成語義紛亂的視覺雜粹。作為一個賣場,它並不負責為觀眾提供精神背景。

襯衫列陣空中,形成飛起來的與身體分離的隱喻。它們潔白、有著紙漿的皺痕,張開著,懷抱著空氣在觀眾頭上飛。這是展館門前的裝置;而在展場內,有LSD的螢幕,螢幕上有妙齡的身體在向你走來,不斷地走來,不斷地走來;有像火車車箱的剖面的長櫃子,裏面全是玻璃,在裏面拍照很好玩,可以照出無數個你自己;還有一個是人的臉,有聲音的,猙獰的,恐懼的,還有一個是人的嘴巴,在不停地動;還有那種有立體透視效果的建築圖,隨著你視線的移動,會産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與圖景。

漫步在展場,會發現現場有很多多媒體藝術品與試驗材料的作品。這類藝術品可以説是現場最吸引眼球,引人注目與圍觀的。而這類作品據説也是國際收藏界的熱門選擇。黃燎原説,自安迪·沃霍爾開始,在國外收藏多媒體藝術品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而在國內,收藏可以説才剛起步,基本上還是處在收藏架上作品的階段,對傳統作品更感興趣。以此次展覽現場來説,據他的觀察英國藝術家達明安·赫斯特(DamienHirst)與朱利安·歐派(JulianOpie)的作品是最搶手的。達明安·赫斯的版畫作品在幾千至幾萬歐元不等,在現場很受歡迎。而代理朱利安·歐派作品的Lisson畫廊,據説作品已全部銷出,而他的作品在幾十至幾百萬港幣不等。朱利安·歐派的作品可謂是很具代表性的多媒體藝術作品,他的作品代表了一種國際時尚,是這個時代的一種特色體現。然而他的作品如果拿到與香港國際藝術展同期舉行的深圳第五屆文博會上來會怎樣呢?估計就很難成為風潮了。

讓來自不同區域的藝術重構我們的世界圖景

當“文明的衝突”轉變為市場的衝突時,或許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可以從自身出發,去發現一個國際屬性的展覽所帶來的世界的不同。突破地域的狹隘,撇開市場的鄉愁,將藝術的産品化與藝術創作的市場化,視作一種精神預警,把這樣一個眾多展覽的集合體看成一個文化交流平臺,或許收益更大。實際上這樣一個大型的展覽是具有這樣的功能的。當深圳的一位漫畫家,帶著一家三口,在展場內瀏覽拍照,媽媽跟小女孩講述作品的表徵與內核、荒蕪與精巧時,我感受到了這一點;當一家亞洲博物館向SCAITheBathhouse買下名和晃平(KoheiNawa)的重要作品《PixCell-Model-Leopard,2008》時,我同樣感受到了這一點;當亞洲藝術文獻庫舉辦的“後室談”吸引了超過800名人士參加,共同討論多項當今藝壇的關鍵議題,而國際學術及文化論壇IntelligenceSquared參加人數更達500人以上,亞洲藝術文獻庫已在場內推出一項名“夢·想·繆思庵”的項目,吸引超過2000人觀賞,共1200人參加時,我同樣感受到了這一點;當首次實施的“橫越波斯灣”項目,展示出來自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文化和信仰,那些伊朗、阿聯酋、伊拉克難得一見的作品時,我感受到了這一點。

“他們在手法和題材上一同展現出實驗的動力。除此之外,這種動力的潛力在於探索可能性,超越傳統或已被接受的藝術作業上的傳統手法;超越民族主義的需求,或者超越壓抑現實、決定眾多生命的未來的壓迫力量。通過迪拜的環境,以及當代文化倡議的精神,在這方面要具備開放胸襟已變成可能。博物館相對國家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曾定義,或者仍然未能確定其自主性的可能程度,這可能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唯一可行的途徑。為此我們需要返回公民社會的問題,以及在這些社會中,公民社會如何形成和擔當怎樣的角色。這並不如西方或亞洲地區般一樣簡單。可是,我們並非單憑幻想來開放眼界和思想去突破思維,我們所認知及分享的是藝術表達觀點和遠景的能力和潛力。6位藝術家為觀賞者提供這個機會,去反映出他們生活的世界,以至他們所嚮往的世界,這些世界既獨特而且其形式和特性亦是我們所有人的一部分。”“橫越波斯灣”的策展人CharlesMerewether的這段話,或許能給觀展者與場外觀眾一些啟示。他所指的來自阿拉伯世界的6位藝術家,可以説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藝術的分類法(一個國際藝術展難道不是一種分類法或多種分類法的和嗎?)。他們同樣在言説著公民社會,但他們的藝術語言卻披掛著其血液的顏色。

藝術在當今世界的荒蕪所構成的“荒蕪藝術”,是人們辨認自身的一種器具,它在內心與世界的物質形態間游離,不會像遊標卡尺一樣精準,但卻像廢墟一樣直接,言説出空間的必然重構。

報道/攝影藝文記者謝湘南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2009香港國際藝術展為新興藝術開路
· 2009香港國際藝術展 現當代藝術展
· 香港舉辦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
· 中國當代油畫展——迎建國六十週年香港學術邀請展
· CIGE輸給了香港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