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危機下藝術品或成融資“新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18 08:55:19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清乾隆剔紅錦紋書函式文具匣

雙方領導:劉新惠與陳福胤簽約  

5月7日,北京歌德拍賣有限公司與通銀典當行在北京公開簽署了一份有關藝術品典當業務的合作協議。北京歌德拍賣公司總顧問劉新惠明確指出,目前這還只是一個完全“一對一”的合作項目,僅為北京歌德拍賣與通銀典當之間的“單通道”業務,不涉及任何第三者。通銀典當公司總經理陳福胤也表示,“通銀”這項貸款業務只針對在“歌德”上拍的拍品,成交與否都可以;即使沒有通過歌德公司拍賣,但只要得到歌德公司的認可,達到標準的藝術品同樣可以在通銀典當行進行質押融資;而由於品質問題被撤拍的藝術品則不算在內。在質押典當業務辦理時,北京歌德拍賣公司會派出專業鑒定人員對質押物進行精確再評估,以保證質押人和典當行的利益。

危機中典當業尋新機

陳福胤坦言,該合作由“通銀”主動提出,主要是看到了藝術品進入融資市場的新機遇。他指出,“通銀”於今年2月剛剛成立,而藝術品典當業務是“通銀”在這次經濟危機中頗為看好的一項“生計”。他説,近年來,中國的典當業有了快速的發展,加之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中國股市、樓市帶來巨大市場波動後,讓典當業出現了更為激烈的競爭。相反,伴隨近幾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火熱,不僅收藏和投資藝術品的人群在持續增加,藝術品價格更是飛速增長,由此通過藝術品進行資金週轉倒有了一定的市場需求。所以,“通銀”典當與北京歌德達成共識,共創藝術品典當業務。

陳福胤表示,經過認真調研和多方調查後,“通銀”對於歌德拍賣“精品店”式的經營理念尤為認同。而且,雙方規模相當,“歌德”在人才專業素質、

拍品的品質保障和拍賣服務上也都具有不錯的水準,這些都是“通銀”選擇與其合作的重要原因。以往,一直鮮有人敢涉足的關鍵是藝術品真假難辨和鑒定機構缺乏公信力所致。因此,這也是“通銀”與“歌德”只選擇“單通道”合作的重要原因。

“單通道”合作只為降低風險

藝術品進入典當的實例並不陌生。早在2005年上海家鑫典當行成立不久就對公眾開放了藝術品典當業務;而2008年3月,杭州“瑞信”典當一開張也開設了藝術品典當業務,相似的是他們也是與浙江某拍賣公司合作,由後者提供專業的鑒定評估支援。

劉新惠表示,拍賣行負責技術鑒定,典當行給予資金支援,這樣相互依託、彼此監督的“單通道”合作方式更具保障性,從而降低客戶與典當行的風險。他説:“這樣的合作方式也符合‘歌德’的‘專賣店’經營理念,能為客戶帶來更為精細、週全、專業的增值服務。這樣的服務是建立在權益清晰,渠道安全和彼此負責的基礎之上,做到真正的利益共用。”

另外,估值也很關鍵。劉新惠告訴記者,雙方對此專門設立了一個再評估小組,由“歌德”和“通銀”雙方各出人員組成,對前來典當的藝術品進行二次評估,他稱之為合作雙方的“保險絲”。劉新惠幽默地比喻,既然這條“高速公路”沒有“交通警”,那麼這就是保證正常通行的“要卡”。

劉新惠表示,在這個環節上,“歌德”之前針對上拍拍品所給出的估價或成交價都只能是參考值,再評估小組會根據典當人前來典當時候的市場行情和藝術品的實際品質、歷史記錄以及品相等給予二次評估,並與客戶協商後給出最終估值。他明確指出,這也是歌德拍賣嚴格杜絕拍賣場上惡意抬價的一種有效方式,以避免委託人蓄意抬升藝術品價值,從而欺騙、換取超出藝術品本身價值的典當金。

“通銀”典當陳福胤也指出,這裡的二次估值往往會是排除藝術品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後的一個市場底價。同其他典當業務一樣,藝術品典當也有自己的典當折率,這裡他們設定為30%-50%。也就是説100萬元的藝術品,可以貸到30萬-50萬元。他説:“這是針對藝術品的一個特殊折扣率,與房産等動産抵押略有不同。”而藝術品典當的費率,陳福胤告訴記者,目前暫與民品抵押一樣,按月結算,費率為3.2%;典當期限最長為6個月;且手續簡便,當期靈活。他還介紹,只要在協議的信用額度範圍內和期限內,客戶還可以採用分批提取貸款的方式,而不用再重新申請典當協議,由此減少利息成本;6個月結束後,也可以續簽典當協議,不過價格得重新評估。整個藝術品典當的流程無非就是以下5個步驟:真偽鑒定、價值評估、價格協商、藝術品封樣保存和支付當金。

藝術品典當發展空間巨大

陳福胤表示,由於目前很多條件還不成熟,機制也不完善,“通銀”藝術品典當業務還不考慮接受其他散戶或者拍賣行的客戶。他説:“現在,我們和‘歌德’還在嘗試階段。即類似佳士得、蘇富比這樣的大拍賣行,由於實力和資金的懸殊,通銀典當也不可能考慮合作,畢竟我們只是民營資本,資金量有限。”陳福胤告訴記者,其實銀行也是有興趣的,只是目前還在觀察期,例如這次參加他們簽約儀式的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就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

滬上知名藝術品鑒賞家石建邦也認為,藝術品是很需要這樣的金融服務産業的,不過,要想大規模實施,還存在很大的困難。

典當業內人士也認為,此舉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典當行業一個啟示,在融資方式不斷發展的今天,嘗試開闢新的業務品種對於典當行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就典當來説,無論藝術品投資是否盛世,都有很大的需求。如果藝術品市場很繁榮,那藏家與投資客則希望有更多的流動資金進行投資;而一旦藝術品市場不景氣,很多人也會將手中藏品當出去變做“活錢”。

藝術界專業人士指出,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全國的藝術品典當業務還處在觀望、探索的階段,真正做成此項業務的典當行還是鳳毛麟角。畢竟,典當行不像銀行等金融主題那樣有強大的資金支援,而且其預見風險的能力相對較低,所以為求保險,沒有把握的業務只好進行觀望或者乾脆放棄。而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之所以不大願意做藝術品抵押貸款業務,一個最直接原因就是無法辨別真假。由此可見,真偽難辨、價值評估不準,以及對市場前景的預見性較低、缺乏專業資質機構進行評估都是制約當今藝術品典當業務發展的因素。當然,一旦這些問題解決了,藝術品典當還是有不小的發展空間和利潤的。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