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青銅器市場觀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04 16:25:36 | 文章來源: 文物天地

  青銅器是中國燦爛古文明的載體之一, 以其豐富奇特的造型, 神秘縟麗的紋飾, 精湛先進的鑄造技術而聞名於世, 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工藝價值。 青銅器的獨特魅力使它自古以來就成為眾藏家趨之若鶩的收藏目標, 達官顯貴都以能擁有青銅器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我國, 從西周開始就有收集前朝青銅器的記載, 歷代都有收藏青銅器的習慣, 直至今日。

  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青銅器收藏的高潮:宋代和清乾隆至民國時期。 宋代是歷史上系統收藏、研究青銅器的第一個時期, 出現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並逐步形成了金石學。北宋呂大臨編撰的《考古圖》是第一部研究青銅器的學術專著,及北宋王黼編撰的《博古圖》、南宋薛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南宋王俅的《嘯堂集古錄》都是有影響的代表性著作。清乾隆至民國時期, 金石學大興並達至鼎盛時期,青銅器收藏蔚然成風, 這一時期青銅器研究成果巨大,除官方主導的研究外, 一批極富學識的私人收藏家成了青銅器研究的重要力量。

  從古代直至民國時期, 青銅器在整個古玩收藏行業中一直居於龍頭地位, 價之昂、研究者之多、考證之深、著錄文獻之豐富是其他文物門類所遠不及的。

  而現今的青銅器收藏有些尷尬, 較之其他收藏門類屬於冷門,原因有三: 專門從事青銅器收藏的人較少;青銅器收藏群體的整體水準較低, 民間收藏不重研究, 更談不上成為官方研究的重要補充;青銅器市場相對低迷, 交易量較小, 整體價格偏低。

  收藏群體較小是目前青銅器收藏的第一個顯著特點。

  筆者認為並不是人們不喜歡青銅器,或未充分認識到其價值,而是由於青銅器自身的特殊性和現時的政策和市場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首先是青銅器的稀缺性。 青銅器産生的年代久遠,且隨著青銅時代的終結而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後世不復再産,其數量是有限的。青銅器都深埋地下,現今我們見到的青銅器都是出土的,只是出土的年代早晚不同而已,在埋藏過程中損毀和較早出土後毀於戰火和其他原因的數量不少,加之歷年流失海外的青銅器為數甚多,所以國內青銅器存世的絕對數量和瓷器、字畫、玉器等相比是很少的。這些存世青銅器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館藏品,流散在民間可供人們收藏的青銅器較少。青銅器收藏起來相對困難,特別是成系列收藏尤為不易,這就導致了一般人不會把青銅器作為首選的收藏目標。

  鑒定門檻高是另一個由於青銅器自身特殊性而影響收藏群體數量的重要原因。 鑒定是收藏的關鍵,成功的收藏必然是建立在準確鑒定的基礎之上,任何門類概莫能外,沒有準確的鑒定,就難以實現藏品的保值、增值,更不要説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了。青銅器鑒定的任務除了辨別真偽以外,還要全面準確的解讀青銅器所包涵的斷代、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 鑄造工藝等資訊,這是門特殊學問,專業性很強, 同時又是綜合性的。説專業性強是因青銅器鑒定涵蓋的每一個分支領域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科目, 如對青銅器的形制研究、紋飾研究、銘文研究、鑄造工藝研究、銹蝕機理研究等都能自成體系且相對獨立, 需要作分門別類的深入研究;説綜合性, 是指除了對青銅器本身的研究之外, 鑒定者還需要具備考古學、歷史學、語言文字學、文獻學、文物修複學及美術史、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知識, 才能全面準確的鑒定青銅器,同時只有在各文化要素協同情況下,對每一專題的研究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因而,青銅器鑒定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雖然並不是要求每一個鑒定者都成為以上諸多領域的專家,至少是對這些領域的基本知識都要有所掌握,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選取一個或幾個領域作為重點深入研究。這些原因決定了歷代收藏、研究青銅器者大都是學問大家,常人是難以涉足的。

  政策法規對青銅器流通的限制是造成收藏群體較小的重要原因。青銅器屬珍貴文物,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加以保護,對青銅器流通有嚴格管制。 目前可以在市場上合法流通的青銅器大致有如下兩類:1949年以前出土,流傳有序,並有明確著錄可以佐證的青銅器;從海外回流的青銅器。青銅器上拍要求更為嚴格,並非所有回流青銅器都可以上拍,還必須符合上述第一類的條件。 現時市面上流通的青銅器具備以上合法身份的只佔其總數的極小比例,其餘部分雖然仍在民間私下流通,但終究不受法律保護,也不能夠在拍賣會、古玩博覽會等重要的正規流通渠道中自由交易。這也限制了更多的人涉足青銅器收藏,尤其是以保值、增值為主要目的的收藏者。因為從市場的角度出發,沒有暢通的流通渠道就相對較難實現藝術品的變現,對整個市場價位也有負面影響。

  造成青銅器收藏群體較小的市場原因是其他收藏門類的衝擊。如今藝術品收藏市場活躍,從者眾多,資金量大,可供選擇的收藏門類豐富,呈現了一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藝術品收藏已經高度市場化,成為繼股票、房地産之後的又一熱門投資渠道,現在市場中絕大部分的收藏者把投資增值作為其收藏活動的最主要目的。既然是投資,目的就是獲利,就要受市場規律的制約,收藏者在選擇投資目標的時候,自然會偏向市場選擇面較大,接受的人較多,鑒定難度相對較小,流通性強,市場交易活躍,整體價位較好,法律、政策風險小的門類。和青銅器相比,明清官窯瓷器、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油畫、玉器、古典傢具、佛教造像、文房清供等收藏門類更具市場優勢,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更大。

  青銅器收藏的第二個顯著特點是青銅器收藏群體的整體水準較低。

  民間收藏過度商業化而不重視研究,沒有什麼重要的研究成果,更談不上是官方研究的重要補充。現在大部分的收藏者進行的收藏活動嚴格的講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只算得上一種有意識的收集罷了,因為很多人只管花錢把藏品買回來束之高閣,不聞不問,更不用説做系統、深入的研究了,近期幾乎沒有由收藏家撰寫的、影響力較大的民間青銅器研究著作問世。筆者認為青銅器收藏還不成熟。判斷一個藝術品門類的收藏是否成熟,除了用各種市場標準(如交易量、整體價位水準,收藏群體等)衡量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指標就是看收藏群體對這個領域的專業研究所具備的影響力,能不能成為官方研究的重要補充,甚至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清乾隆至民國是歷史上青銅器收藏最為成熟的時期,重要標誌就是一大批學識淵博的收藏家成了當時青銅器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極大的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大收藏家和他們的著作主要有阮元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曹載奎的《懷米山房吉金圖》,吳雲的《兩罍軒彝器圖釋》,潘祖蔭的《攀古樓彝器款識》,吳大澂的《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端方的《陶齋吉金錄》,羅振玉的《殷文存》、《貞松堂集古遺文》、《三代吉金文存》,陳介祺的《簠齋吉金錄》,劉體智的《善齋吉金錄》、《小校經閣金文拓本》等。

  收藏目的和環境的改變是當前青銅器收藏不重研究的主要原因。在收藏高度商業化的市場環境下,絕大部分的青銅器收藏者的主要收藏目的是增值獲利,這本無可厚非,因為增值獲利是收藏作為一種投資手段所追求的必然結果,也是收藏的主要吸引力之一,但絕不能把它視為收藏的全部內容。倘若不重視收藏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收藏就好比沒有靈魂的軀體一樣,徒剩其形,索然無味,真正高水準的收藏應該是精神和物質雙豐收,既獲得了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又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古代和近代的收藏家把學術研究作為青銅器收藏的第一要務,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所自然産生的一種文化選擇,和現時的情形有本質的差別。在青銅器收藏出現高潮的宋代、清中後期和民國時期,都有一個共同的文化潮流,就是金石學大興,金石學的研究成為當時人文學科的學術主流之一。在這種環境下,當時主要的青銅器收藏群體--科甲正途出身、學養深厚的士大夫階層很自然的把金石學研究作為青銅器收藏的第一要務,因為他們作為人文學科的精英群體,身處學術中心久矣,不僅深受當時學術潮流的影響而且是這股潮流的弄潮兒,所以他們能在宦海沉浮之餘,繼續其學術追求,刻苦鑽研,終結善果。

  青銅器市場相對較低迷, 市場交易量較小, 整體價格偏低是目前青銅器收藏所面臨的又一問題。首先是交易量較小,交易量主要指在一定的時間段裏市場上交易的青銅器的數量和成交額。從市場情況來看,在拍賣會、博覽會、正規古玩店等主要藝術品流通渠道中成交的青銅器的數量和成交額比瓷器、字畫等收藏門類要小得多。 造成青銅器交易量較小的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收藏群體較小外,主要原因是可以在市場中完全合法、自由交易的青銅器數量相對很少,筆者稱作“合法市場存量”。 青銅器的合法市場存量較少,是由於除館藏品外可供市場流通的青銅器的數量本來就相對較少,再加上各種政策法規造成的流通限制,所以市場上可以完全合法、自由交易的青銅器就更少了。

  青銅器的整體價格偏低是目前青銅器市場較低迷的主要表現。價格是價值的物化表現,藝術品的價格主要是由它的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工藝價值等)決定的,但當前藝術品收藏作為一種高度市場化的投資手段,其價格受各種市場因素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有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目前青銅器的整體價格是偏低的,尤其和瓷器、字畫等市場熱門種類比起來還有較大差距,還沒有完全體現出其巨大的價值。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並非人們對青銅器的價值認識不足,對於青銅器的自身價值和歷史地位,筆者認為國內外的學界和收藏界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此處無需贅述,是什麼原因使得目前青銅器的價格與價值出現了較大的偏離呢?筆者認為主要是由於各種市場原因引起的。除了青銅器收藏群體較小,流通渠道有限,合法市場存量較小等重要原因以外,還有一個對整體價位有較大影響的原因:市場精品率較低。

  市場精品率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在市場中成交的某一類藝術品的精品的數量佔其成交總量的比例,這是對藝術品整體價位提升有較大影響的一個市場指標。 如果在某一時間段裏,市場中某種藝術品精品頻現,天價迭出,這不僅體現了這類藝術品交易旺盛,市場認可度高、行情好,投資群體的信心和購買能力較強,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信號,預示著這種藝術品將成為新的市場熱點,整體價位將有較大幅度攀升,或者對已經成為市場熱點的藝術品種類來講,將會繼續保持其熱度。 且先不論由高價造就的市場潮流是否正常,是否理性,價格與價值是否匹配,因為市場是很現實的,甚至是殘酷的,單從商業運作的角度來講,資本的天性就是逐利,市場需要熱點,需要投資者的追捧。 青銅器精品的數量本來就相對較少,由於其價值巨大,很多已被國內外的眾多收藏機構收藏,再次流向市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蘊藏在民間藏家手中的精品其再現市場的頻率也較低,這就造成了青銅器市場的精品率一直相對較低,難以形成新的市場風向標,也就難以實現市場潮流對藝術品整體價位的提升作用。

  青銅器收藏雖然目前不很景氣,可是從它自身的特點和市場走勢來看,筆者認為潛力很大,前景較好,但也不可盲目樂觀。 青銅器的巨大價值已經被世界公認,這是勿庸質疑的,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整體價位偏低只是暫時的,當市場條件和政策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時,青銅器的市場價格將逐漸向其價值理性回歸,整體價位將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近幾年的青銅器市場不乏上佳表現,例如:2006年1月5日在上海崇源舉行的拍賣會上,西周中期“周宜壺”以2640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創下了中國內地青銅器拍賣的最高記錄;2007年3月31日在紐約蘇富比的春拍中,一件商晚期的鴞紋方斝以810.4萬美元成交,居目前全球青銅器拍賣的第二高價,種種跡象表明青銅器市場開始逐步回暖,這是值得關注的趨勢。 由於上文所述的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筆者認為雖然近期個別青銅器以高價成交,但青銅器市場的全面復舒和整體價位的攀升將是一個漸進的、較慢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達到與瓷器、字畫等相當的市場熱度,收藏群體也不可能陡然爆增,尤其是如果沒有政策環境的進一步鬆動這個重要前提,青銅器收藏的整體現狀就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有較大改善。 在相關政策法規沒有實質性變動的情況下,那些具有合法身份即流傳有序或回流的青銅器就會愈加受到收藏者的重視和追捧,升值空間也相對較大,其市場優勢在短期內是仍然明顯的。(來源:文物天地)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