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低迷時,正是介入藝術品收藏的好時機。
藝術品市場新一輪春拍即將啟動,但金融危機已經席捲全球各個領域,藝術市場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獨善其身。近日,記者在上海採訪發現,不少畫廊紛紛裁員、搬家或關閉分館,這些藝術機構似乎在一夜之間風雨飄搖。
縮小規模求自保
當前,“縮小規模”成為畫廊、拍賣行等的必修課。零成交額的天數也在直線上升,與之相伴的是畫廊縮減展覽規模、拍賣期延遲等。
拿中國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鮑昆的話説,“原來那些具有投機性質的、把藝術品當股票炒的‘收藏家’們立刻如驚弓之鳥,開始採取觀望態度。”
在他看來,目前真實的情況是,無論一級畫廊市場和二級拍賣市場的交易都在某種程度上停滯了。
一時間,藝術品市場出現“失控”,藝術機構不得不放棄短線操盤的做法。
“一些藝術機構、企業盲目大幅裁員或關閉,儘管這是出於謹慎或保護自己的目的,但這一行為本身會造成藝術品市場‘冬天’期的延長,在傷害到藏家的同時,也會傷及自身。”鮑昆説。
行業低迷宜“撿漏”
不過,一些偉大的藝術品集中購買收藏正是在艱難歲月。資深藝術品市場專家趙力也認為,目前離真正的底部並不太遠了。
“從一些規律上來看,在市場低迷時積極介入市場的人是有遠見的,因為在這時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換回最豐厚的回報,在收藏界有句行話叫‘撿漏’。”鮑昆説。
“市場低迷時,那些機構會本能地渴望回避,但回避不能解決一切。更何況,裁員和縮減展覽規模,對他們自身的品牌形像是一次詆毀。”在藝術品市場摸爬滾打10多年的麻先生告訴記者。
的確,在危機面前,具備競爭力的優質藝術品機構、合格藝術品,無論對畫廊還是拍賣行,都可能是復蘇的“武器”。
調整方向求生存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一些大拍賣公司,如北京榮寶、北京保利、西泠印社等都在業務方面做了調整,在以往國畫、油畫兩大拍賣品種外,試圖開闢新的或增加其他品種專場。
記者獲悉,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在今年的業務方向增設了古董雜項專場,增加圖書、現代名家瓷器等業務項目。此外,在以前一年春、秋兩次大拍、4次四季精品拍賣基礎上,準備在1年內增加9場左右的小型拍賣會。
今年4月初,一些內地的藝術家將攜油畫、漆畫、水彩等作品在香港舉辦一場廣東畫家的展銷和拍賣會。希望“趁機”佔領香港中端藝術品市場,以借助香港的轉机平臺走向國際。
然而,在內地藝術家南下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近來,不少香港畫家也看中內地廣闊的市場和持續上升的購買力,紛紛轉戰內地,通過舉辦畫展等形式,希望在內地的藝術品拍賣和收藏市場中分一杯羹。
“藝術品市場大洗牌之時,一些公司、企業必須適應大環境,以求生存之道。它們必然要不斷優化業務模式、調整業務方向,精耕細作。”麻先生説。
“經驗告訴我,之前被市場冷落的一些收藏板塊值得在意,如當代藝術中的年輕藝術家作品。從國內外各大拍賣場觀察,拍賣的作品量在大幅萎縮的同時,各大拍賣行心靈感應似地增加了年輕藝術家和低價位的藝術品。在金融危機時期,這些作品將成為生力軍。”他説。
他預測,在藝術品市場,那些瓷器、中國書畫等將成為下個熱點。“因為它們‘經典’,勢必會‘稀缺’,而中國書畫在國際市場上一直扮演單行線的角色,整體買氣很穩當,一般拍賣場的成交率都能達到七成以上。”
(國際金融報記者潘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