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杜曦雲:無需悲觀,但也不容樂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23 08:35:3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從2005年開始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神話,隨著全球金融海嘯的到來而迅速低落。畫廊停業、藝術區租金下降、藝術家工作室轉租等蕭條訊息接踵而來,危機感令人談論當代藝術時小心翼翼,不復幾年來的高歌猛進。但另一種論調也隨之而生,這種論調認為,因為市場泡沫的消除,當代藝術的春天也將來臨。

這種論調的合理性,是在與近年來的泡沫化市場相比照中産生的。炒作起來的泡沫化市場,讓當代藝術成為投資的熱點,一時間泥沙俱下,學術價值欠缺或不高的作品屢拍高價,甚至佔據市場價格的高標。在這種市場風向標的暗示下,大批投機分子涌入來分一杯羹,讓當代藝術界以市場價格而非學術價值為中心。這種風潮讓當代藝術界人心浮動,無心於嚴謹的學術建構,紛紛投身於市場的熱浪之中,從藝術批評到藝術創作概莫能外。於是,當市場熱潮回落後,藝術界又將重返良性的學術建構與推進之中。

但果真如此嗎?首先,學術建構與推進,是長期而艱辛的緩慢累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夠來去急速的只能是炒作化的市場。在泡沫化市場期間學術墮落的話,市場蕭條期學術也不可能迅速上升。其次,真正與泡沫化市場休戚與共的,是泡沫化的藝術,對於長期堅守的藝術家或批評家來説,學術推進本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市場的泡沫與否,其實與他們關係不大。只有那些渾水摸魚者,才會在水落石出後紛紛逃逸。再次,泡沫化市場其實並非全然沒有可取之處,在投資當代藝術的熱潮中,高水準的藝術也得到了一定的良性機會,尤其是某些多年堅守卻無人問津的邊緣性實驗藝術。藝術市場的低落,讓這些藝術也失去了一些被支援的機會,雖然這種機會本來就不多,而且在多年來缺少支援的狀況下他們依然一路堅持了下來。

但泡沫化市場的低落,對中國當代藝術而言,確實是一個重新調整的契機。從197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當代藝術一直以社會、文化批判為主流,但忽略或回避了自我批判。而且,當代藝術自身的問題,也沒有充分展示出來。但當這個亂頭粗服的攪局者也一朝得寵而獲得“成功”後,它自身的種種症候也迅速而全面地顯露了出來。問題顯露的越明顯,對它的認識也會越清楚。所以,泡沫化市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終於迎來了它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期。

從政治對抗、文化啟蒙到犬儒式調侃、平面化嬉戲、歷經後殖民引誘、市場軟化和政治招安,中國當代藝術的三十年終於歷經了較為全面的“磨難”。當有了這種自我反思與批判的態度,中國當代藝術才有可能擁有更為健康、成熟的態度,也才可能為真正飽滿、自足的多元生態創造適宜的環境。所以,還不能盲目樂觀地認為市場蕭條後中國當代藝術就能迎來它的春天,只能説市場蕭條給了它一個重寫自身的機會。而這種重寫,不應再是對樣式、方法的重寫(如同這幾年來的痛責符號型繪畫、大臉畫),因為任何領域都有濫竽充數者的投機空隙,也都有進行良性建構者的深入空間,對於前者而言,市場的蕭條,只是讓他們進入蟄伏期或尋找新的可乘之機而已。重要的是進行深思熟慮後的學術價值觀的推進或重寫,否則,在火爆或蕭條期都不會有本質性的改變。而這種推進或重寫,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期待它在短短幾年內一蹴而就,談何容易!

作者:《藝術時代》雜誌執行主編杜曦雲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