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希克:收藏家不害怕經濟危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20 13:20:01 | 文章來源: 錢經

收藏也好,保存也好都要花費大量的資金,我能做的就是竭盡所能做得最好。我無法像大的博物館有足夠的資源來解決技術上保存的難題。比如保存照片,我自己把照片挂在墻上,博物館的朋友看了之後很震驚,他們罵我説你怎麼能把這些照片挂在家裏,光線又這麼亮。但沒有辦法,我只能盡力創造最好的保存條件。

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我很幸運、很早就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這些年來中國藝術市場變化巨大,當初一件只要幾百美元就能買下來的作品現在要幾千美元,有的甚至要好幾萬。比如何多苓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春風已經甦醒》,在中國藝術市場未形成時只有500元人民幣的收藏費;夏俊娜在1995年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的獲獎作品以1萬元人民幣就能被收藏,而隔年就以10倍以上的價錢賣出了。搞收藏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這樣,收藏的好不如收藏的早。

“僅僅買作品不叫收藏”

《錢經》:您只有在親自接觸過藝術家本人後,才決定是否收藏他的作品嗎?

希克:事實上,我在過去的25年裏拜訪過1000多位中國藝術家。我一直認為,只有深入藝術家的生活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藝術品。藝術品只是一個表像,隱藏在它背後的是什麼?為什麼他會做這些作品?只有與藝術家面對面,我才能找到這個答案。收藏作品,僅僅是收藏的一部分。對我來説,與藝術家交往,了解他們的個性,了解他們的創作過程同樣非常重要,這些步驟共同構成了整個收藏過程。

這也是中國的當代藝術界與其他國家的藝術界不同的地方。在西方,觀眾和收藏家們會常常與藝術家的作品見面,但要見到藝術家卻比較困難。但是我發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我們不常見到的是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和他們的展覽,反而,直接接觸藝術家相對來説更容易。畢竟,西方與中國這兩個藝術體系的操作模式是不一樣的。可以這麼説,在中國,拜訪藝術家是我最感興趣的事之一。

《錢經》:您對中國當代藝術品進行收藏、甄選的標準是什麼?

希克:在收藏上我有一個總的原則,就是希望收藏的作品能表現中國當代藝術的總體狀態。這裡有兩個標準,首先這個藝術品是走當代藝術前沿的,能體現當代藝術演進的過程;其次還包括它記錄著中國的點滴,並不一定表現為“中國的”藝術,而是無論放在何時何地都稱得上是很好的作品。當然這個標準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比如現在我試著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收集當代藝術品,因為我不可能收集所有的作品,那些有代表性、衝擊力、爆發力的作品才會收藏。

當我意識到國內也好、國外也罷,都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在系統地收藏中國的當代藝術品時,我就著手把當時藝術家正在做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收集起來,也許這些不一定是當時最好的作品,但可以説是最重要的作品。

收藏對某些人來講,可以跟隨潮流,但是我不能,我有自己的方式。如果我想買進某件作品,我會和那個藝術家討論--他的作品試圖要向世界展示什麼--這是我做決定的基本因素。現在一年中我大概收集五六十件作品,儘管有些作品讓我很激動,可是其他人看了卻沒有這種感覺。但我相信自己的判斷,也許他們過了幾年之後再來看這件藝術品就會激動了。

《錢經》:作為前瑞士駐華大使,作為“文革”之後第一個在中國做中外合資企業的外國商人,還作為國際著名的藝術收藏家,三重身份中那一個最使你感到榮耀?

希克:我做過大使,也一直在做商人,這兩種身份從一些人的角度看起來也許更重要一些,但對我來講,收藏家本身雖然並不是我的職業,但收藏研究完全吸引了我,也是我得到社會最大承認的一種身份。所以,我個人覺得做一個收藏家更有意義。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